关灯
护眼
字体:
《最后一平米的战争》第3章 被拆迁人的正义? 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阵凉风,对于现在的西海来说就是上天的一种恩赐。

这是个有凉风的晚上,市民们纷纷走出了空调屋子,来到室外乘凉,街上比白天还要热闹许多。

灯塔街已经变成了一座孤岛,它被一片拆迁工地包围着。如今的灯塔街只剩下几十户人家,他们聚集在街边的一棵大樟树下面,吃着解暑的西瓜,七嘴八舌地聊着今天发生在同联公司大门口的事。

位年轻人被围在人群的中央,他的穿着与周围的人很不协调,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他的上身是一件雪白的衬衣,还系着一条蓝色花纹的领带,下身穿着一条笔挺的灰色西裤,黑色的皮鞋擦得锃亮,头发也梳理得很整洁。这是一张略带稚嫩的脸,嘴唇上方看不到成年男人浓密的胡须,也看不出有刮过的痕迹,他的五官端正得无可挑剔,唇红齿白,皮肤白皙而干净。

在这位年轻人身边,散落地坐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们穿着随意,清一色的乘凉装备,怎么凉快就怎么穿,有的人甚至光着膀子,与这年轻男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人群的头顶上方是一棵枝密叶茂的老樟树,大树干很是粗大,足足需要五个成年人来牵手环抱。一阵夜风袭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

“乔律师,你说我们能赢吗?”一位圆脸大眼的中年人用一把长长的水果刀切了一片大西瓜递到系领带的年轻人手中,大声问道。这个人名叫孙树贵,是灯塔街上的个体户。

“能!当然能!”被称作乔律师的年轻人底气十足地回答说。

他必须做出这样乐观肯定的回答,他刚刚取得灯塔街拆迁堡垒户们的信任,任何一丝的犹豫都能让这种脆弱的信任化为乌有。他叫乔良,西海市一家律师楼里的小律师。

政府决定对灯塔街强制拆迁举行听证会之后,乔良几乎每天都往灯塔街跑,他跑遍了灯塔街的每家每户,毛遂自荐地要当被拆迁方的听证代理人。

灯塔街的人并不相信他,他长得就很不值得信任,那张丝毫不带沧桑的脸庞是一种不成熟的标志。灯塔街的人为此还专门讨论过,一致认为乔良嘴上无毛,办事肯定不牢,他们太想赢得这次听证会了,比魏大同还要想,他们怎么可能愿意将赌注押在这位大学生模样的乔良身上呢?他们需要一间有背景的律师事务所,一位资深的大律师!

乔良并不气馁,他刻意把自己装扮得很职业,每次出现在灯塔街的时候,他总是要系上一条沉稳的领带,锃亮的皮鞋是为了显示他的细致,一丝不苟。他觉得这样的穿着才符合资深律师的形象,至少这样看起来更接近荧幕里慷慨陈词的老律师。

事务所的主任苏海江也不支持他去接这个案子,说这是一件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的案子。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并不仅仅体现在他如何神乎其神地法庭辩论,如何挑选案子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素质。乔良显然缺乏这样的素质。

乔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似的要接手这个听证案子,对于旁人的建议一概不听,固执得离谱。他风雨无阻地每天跑灯塔街,像美国总统竞选人一样敬业地拉着选票,他甚至提出了免费出任听证代理人,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元钱!

乔良也不是这么不值得信任,毕竟他是法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他还是当地意见领袖高望厚教授的得意门生,他有着满肚子的法律学问,只是缺少一个检验知识的实践机会。

西海市几十年不遇的高温天气倒是帮了乔良的大忙。他每次都是汗流浃背地出现在灯塔街人面前,慢慢地,街坊们喜欢上了这位执拗的年轻律师。他彬彬有礼,任劳任怨地争取着这次机会,灯塔街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乔良的言行里感受到眼前这位律师似乎比他们自己更在乎听证会的输赢。

他们一致接纳了乔良,他们相信自己代表着正义,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园,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们也相信了乔良,因为乔良用心,而且诚恳。再说了,乔良他的确是一名执业律师,这一点如假包换!

“我们可不能输,这里可是我们的根,也是西海的根,他们现在这么做,就是在忘本,在刨西海的祖坟。”接过乔良话的是一名头发花白的老者,70来岁的样子,说话时左手拿着一块西瓜,右手拿着一把破旧的扇子。他叫孙仲山,灯塔中学的退休教师。

在场的人都认真地听着,没有人插话,从孙仲山的语调上看,他的话还没有说完。

“可能他们早就忘了这个本了,忘了这里为什么要叫西海市了。我们这里远离大海,为什么要叫西海?因为我们是内迁渔民的后代,老祖宗们惦记着大海,所以把这里叫西海,西海市的发祥地就是我们的老西海镇,西海镇的发祥地就是这灯塔街,你们看看这棵老樟树,起码有几百年了,我小的时候,它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没怎么变过!”孙仲山接着说道。

“就是嘛,我是说什么也不肯搬的。上次拆迁办的人和同联公司的人来做我的工作,我就跟他们说了,我家就在这老樟树下,搬到哪里去能保证我每天都能听着这树上的鸟叫声起床啊。我是画画的,就喜欢画个花花草草,画画树,这棵樟树我都画了它几百次了,离开了灯塔街我画什么去啊?”说这话的是一位不修边幅的中年男人,他的头发很长,也很乱,穿着一条宽松的大裤衩,脚上穿一双人字拖鞋。他叫孙大伟。

“要我说,这就不是补偿款的问题,我离开了灯塔街靠什么挣钱养我那一家大小,我在这里有临街小铺面,一年四季都可以做点小生意,夏天还可以卖卖西瓜。来,大伟老弟,吃块西瓜,你这话说得太好了!”孙树贵说。

“你们就别瞎担心了,有乔大哥呢,我相信他一定能带领我们打败同联地产。”一大学生模样的女孩说道。她穿着一条花色短裙,用几个蝴蝶形的发卡把额前的头发别住,脸上一双明亮而清澈的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乔良,语气坚定地说。她叫孙研,孙仲山的孙女。孙研正在北京念大三,是乔良的支持者,正是她率先说服了孙仲山,才使得乔良赢得了孙仲山那宝贵的一票,局面出现了转机。

“我不会让大家失望的!请大家放心。今天我有一个事要跟大家说一下,我希望从明天开始大家就不要再去同联公司抗议了。”乔良说。

“为什么啊?干嘛不去呢?”人群里出现了骚动,异口同声地表达着这样的疑问。

“政府部门今天给我打了招呼,叫我劝说大家明天不要再去了!他们说不久之后就会举行听证会,事情一定能圆满解决的,市公安局也是这个态度!”

“是同联地产害怕了吗?魏大同他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吗,还怕我们几个小老百姓去他公司门口啊,哈哈!”孙树贵痛快地说。

“魏大同越是怕我们这样,我们就更得去,这表示我们的方法有作用啊!”孙大伟也为对手的恐惧感到兴奋。

“倒不是魏大同他害怕,是市政府不赞同我们搞游行和静坐,说是扰乱社会治安。我们现在配合一下政府的态度,不给政府添麻烦,将来是会有好处的。”乔良继续劝说道。

“乔大哥说得有道理,要是市政府也觉得灯塔街的人是个大麻烦,从感情上讲他们也不会站在我们这边的。”孙研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乔良。

“市政府跟同联公司本来就是一起的,什么时候跟我们站在一边过啊!魏大同这尊瘟神不就是他们八抬大轿给招到西海来的嘛!”孙树贵的老婆不高兴地说。她今天晚上一直就不高兴,心里很是埋怨孙树贵豪爽地请街坊吃西瓜,这西瓜可是用钱买来的啊!

“我不是要护着我孙女,我觉得研子的话有道理,我倚老卖老地说一句,我们得听乔律师的,我们去同联公司门口闹了这些天了,也没起啥作用。”孙仲山表情严肃地说。

孙仲山德高望重,是灯塔街剩下几十户人家的主心骨,有了他的一锤定音,事情也就基本定了下来,人群也安静了许多。乔良感激地看了孙仲山一眼,点了点头,他也看了看孙研,脸上露出了会意的笑容。

将灯塔街拆迁听证会作为改革试点的事没几天工夫便确定了下来,这就是黄明朗的风格,他是个听风就是雨的人,行事一贯雷厉风行,绝不拖沓。

听证改革试点定下来之后,西海市房屋产权管理局的周韶冲向市里主动请缨,要求亲自去做这场听证会的主持人。对于这一请求,周韶冲心里很有把握,因为这是他分内的事。再说了,这种出风头的机会要是让别人给抢去了,那岂不是肥水流了外人田?在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里,怎能让他人随意开垦呢。

岂料周韶冲人算不如天算,他的一腔热情被黄明朗的一盆子冷水无情地浇灭了。黄明朗更信得过孟皓然,他觉得唯有西海人嘴里的这位孟德斯鸠才是这次听证会主持人的不二人选,在整个西海,甚至包括同治市,也找不出另一个比孟皓然更合适的人来。在这件事情上,黄明朗实在不想搞什么民主,他指定了孟皓然出任灯塔街拆迁听证会的主持人,还特意送了孟皓然一条六字方针:公正,公平,透明。

孟皓然欣然领命,这正是他所想要的结果。跟黄明朗相比,他更不相信周韶冲,如果这件事交由周韶冲负责的话,西海市进步的历史车轮就得开倒车了。

这个任命决定让魏大同寝食难安,心里跟装了怪物一样难受,他索性把这件事当做是同联公司的一个劫数,是真正的在劫难逃。早在同治市经商的时候,魏大同就耳闻过在西海政坛有孟皓然这么一个难缠的人物,没想到自己现在却要与这位传说中的冷面人狭路相逢了!魏大同现在心里需要安慰,他需要听一些乐观而坚定的话,他想见一见程为。

程为是个能人,这一点在魏大同眼里无需讨论。同联公司大门口抗议的人群这几天已经不见了,西海电视台这些天也不再关注灯塔街拆迁的事了,魏大同知道这样的好局面都是程为在暗地里协调解决的结果。现在,魏大同想听听这个能人有什么应付孟皓然的良策。

程为的公司与同联公司隔了几条街,路程不算遥远。这天早上,魏大同独自离开了同联公司,他没有安排司机,也没有事先与程为打一声招呼,一个人独步朝着程为公司的方向走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