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医在左,西医在右》第一章 “冬病夏治”话哮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慢性疾病是最让人头痛的疾病,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常见的慢性疾病有哮喘病、慢肺阻、皮肤病、心脑血管的疾病等。

很多人对这些慢性疾病感到十分恐惧,却在恐惧中不知不觉掉进了疾病的陷阱。事实上,如果想要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就不能对疾病抱有一丝的恐惧,必须认识和了解慢性疾病。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只有走进慢性疾病,了解慢性疾病的发病诱因,远离这些危险因素,才能为自己的健康上保险;只有认识慢性疾病的初期症状,早病早治,才能将疾病扼杀于摇篮之中;只有掌握慢性疾病的治疗之道,才能与慢性疾病展开搏斗的旅程,重拾健康的身体。

一、何谓“冬病夏治”疗法?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在中医看来,这类好发于冬季的寒邪类疾病适合在夏季治疗。人体之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冬季阴气上升到达顶点,机体容易遭受寒邪侵犯,往往阳气不足。而一旦寒邪积久不散更伤阳气,就会导致内寒。同样,患者体质在这一时期也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能力处于“不佳时期”,见效缓慢。而春夏,尤其是三伏天,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的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至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

二、中医对一年四季的认识

1.一年四季的阴阳*

1)二十四节气的阴阳*

根据阴阳学说,在年复一年的气候变化中“冬至”与“夏至”是阴阳*的两个较折点,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从冬至开始,阳气开始复生,阴气开始消退,经过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蜚、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到了夏至,阳气的胜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阴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从夏至开始,阴气开始滋生,经过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到了冬至,阴气的胜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阳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这就是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阴阳消长的规律。

2)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

根据《内经》、《易经》阴阳与八卦的论述,对一年十二个月(农历)的阴阳*在自然界的特征,作了一个形象的描述。十一月,从冬至一阳生,为之地雷复,就是万物开始复苏生长了。十二月,为之地泽临,就是阳气来临,大地开始解冻,河流开始解冰。正月,为之地天泰,就是三阳开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气渐暖。二月,为之雷天大壮,就是植物趋向健壮的发育生长。三月,为之泽天央,就是阴气即将央离净尽。四月,乾为天,就是纯阳天气。

五月,为之天凤垢,就是夏至一阴生的月份,有阴浊污垢之气开始滋生。六月,为之天山遁,就是阳气开始逃遁,树木叶子圆了,但开始收敛。七月,为之天地否,就是阴阳不相交,否塞不通,为之相持阶段。八月,为之凤地观,就是一年庄稼收成如何,可以初见眉目。九月,为之山地剥,就是地面上秋风扫落叶,犹如剥掉一层绿装。十月,坤为地,就是纯阴天气,凡阴气之为病,此时最重。

2.一年四季的五行生克关系

根据五行学说,春为木,夏为火,长夏为土,秋为金,冬为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胜,就是克的意思,冬病夏治,就是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

3.哮喘的冬病夏治理论基础

从“夏至”开始,一方面阳气开始消退,另一方面阴气开始滋生。慢性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患者,既然以寒邪为主,寒邪属阴,在阴气上升以至阴气隆盛的情况下,就最易发病。故此,在阴气滋生的时期,就给予抑阴的祛寒药物,使致病的寒邪从根本上动摇其基础,此乃“治病求本”之法。

为什么说“三伏”天治疗哮喘最好呢?所谓“三伏”,就是从“夏至”第3个庚日起为“初伏”,第4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伏者,金气伏旅之意。为什么伏藏呢?夏天火克金也,金气不得不伏。再者,长夏为土,土克水,“长夏胜冬”,所以,在金气最弱的时间,用辛温药助火克金,动摇金生水的基础,也就是动摇冬令寒水产生寒邪的基础,所以其效更佳。

四、冬病夏治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此类患者常见症状有:咳、喘反复发作,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怕寒,冬季及受寒后症状明显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滑。

需要注意的是,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孕妇禁用冬病夏治疗法;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要慎用。

五、冬病夏治时间与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时间为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时期,最好在每一伏的第一天,因为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个时节阳气最旺,是治疗的最佳时机。一般三次为一个疗程,每年治疗1~2个疗程,连续3年;每次间隔7~10天左右。

冬病夏治一般采用敷贴疗法,即采用发泡药物配合治疗药物进行敷贴。药物贴敷后,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切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贴敷以后不要马上洗澡,而且不要在局部用力搓;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注意防止药膏污损衣物;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发疱现象。同时,一定要注意好好休息,不能熬夜。

如背部有红、肿、刺、痒等症状,或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疱,属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如果水疱较大或有少量渗出,可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水疱,用消毒棉球吸干水疱中的渗出液,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渗出液体较多,可使用2‰的黄连素溶液冷敷患处,待渗出减少后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水疱体积巨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贴敷后部分患者皮肤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反应;贴敷后在皮肤无反应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患者可以适当延长贴敷时间;过敏性皮肤或瘢痕皮肤患者,敷药后有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中医敷贴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制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者,都不适宜贴敷。有感染、发烧的现象,要等病好后再贴;如果贴敷期间有皮肤起泡或过敏现象,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另外冬病夏治消喘膏是防治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所以治疗后的效果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

六、冬病夏治治疗哮喘验方介绍

1.天灸疗法

处方:制白芥子、延胡索各21克,甘遂、细辛各12克。共研成细末,分成3等份备用。

用法:取1份用姜汁调成膏状,分铺在6块直径约为5厘米的油纸上,贴于背部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然后用橡皮膏固定,于初伏、二伏、三伏天各贴一次,贴4~6小时,连续3年。

效果:有效者除咳、痰、喘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外,均有感冒减少,过敏现象减轻或消失,体力增加。

注意事项:背部取穴贴药时应注意最好避开肋骨,循两边肋骨边缘,肋间肌处,使药物容易渗入,提高疗效。白芥子为发泡剂,注意事项参考上一节。

分析背部贴药的穴位多位于交感神经链的附近,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反射区,是治疗肺部疾病的有效穴,通过敷贴治疗后测定肺泡液内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含量和血淋巴细胞*率均有所提高,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血浆皮质醇有非常显著的提高,从而证明敷贴疗法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使机体过敏状态有所降低,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状态得到改善。

2.耳穴敷贴

选穴:肺穴、交感、气管穴、肾上腺及平喘穴。

方法:贴穴前用肥皂或酒精棉球将耳壳擦洗干净,使药物能更好地渗透到皮下,起到刺激耳穴的作用,将王不留行或磁场铁小粒放于用消炎解痛膏0.6cm*0.6cm方块胶布上,贴在所选取用的耳穴上,每次贴一侧面耳穴,3~4天更换贴对侧面耳穴,天热时缩短贴敷时间。

效果:耳穴敷贴疗法较简便,无痛苦,疗效较好,容易为儿童接受。

分析:祖国医学早有耳与肺脏关系的叙述:“肺主气、一身元贯于耳。”目前利用耳区与脏腑的相应反应点治疗哮喘已取得疗效。临床常用方法是用短毫针刺入相应穴,留针对性5~30分钟,每5~10分钟捻针1次,以加强疗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