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福寿安康》中国古代着名水利工程(凑字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国水利建设,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重视。人们经过几千年百折不挠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陆续修建起千千万万的水利设施。

本书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10项工程,介绍给读者。一至三项为运河工程,四至八项为农田排灌工程,九至十项为堤塘工程。每一工程的内容都包括:修建的目的、过程、历史演变(以古代为重点,联系到近现代)、工程特点、社会效益和经验教训等。希望能向读者提供这些工程的较为系统的知识。

十:苏、沪、浙海塘史

1苏、沪、浙沿海的潮灾

我国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沿海都有潮灾。特别是从浙北到苏北,因为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潮水汹涌,潮灾更多更重。苏北和浙北,都属冲积平原。12世纪,苏北海岸线尚在今盐城县治到东台县治附近,后来,由于黄河和淮水泥沙的沉积,到19世纪,仅700年,便把大片海域变为平原,海岸线东移了50到60公里。在苏南,公元4世纪,海岸线约在今嘉定县治到奉贤县治一线附近,以东便是汪洋大海。由于长江和钱塘江的泥沙堆积,到12世纪,海洋后退了,海岸线东推到川沙、南汇一带。那就是说,今日沪东大部分土地,都在这七八百年中淤积而成。浙江绍兴萧山以北一带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钱塘江泥沙的沉积和潮水对泥沙的搬迁,海岸线也在北推,平原也在扩大。这些冲积平原的海拔很低,一般只有几米,有些地方甚至低到二米上下。冲积平原的土壤松软,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所以当它成陆不久,人们就较快地将它开发成高产农田。宋、元、明、清以来,松江、嘉兴等府,成为我国重要的产粮区,即与此有密切的关系。又由于它濒临大海,具有优越的生产海盐的条件,所以苏北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海盐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钱塘江南北也是如此。但是,从浙北到苏北一带的沿海,都有较大的涌潮,它往往又会淹没新淤成的土地。特别是杭州湾和长江口的涌潮。钱塘江口和古代长江口(崇明岛没有形成以前)都很宽大,从南端到北端,分别各在200公里上下,口内则急剧缩小,形如喇叭,江底还有沙坝隆起。这样的河口结构,在后浪推前浪时,前浪因为流路太窄,必然迅速抬高,形成**。所以,古代长江口上的广陵潮和钱塘江上的钱塘潮,都如万马奔腾,非常壮观,闻名于世。西汉枚乘《七发·观涛》,写的便是广陵潮。钱塘潮和广陵潮都可涌高数米。江、浙一带常有台风登陆。涌潮凭借风势,可以涌高到**米。当代测得的钱塘潮最**差为893米。涌潮,在现代的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它来发电。但在古代,除可供人欣赏其壮观外,应该说很少有什么好处了。它为害甚大,轻则破坏农业生产和盐业基地,重则危及人民的生命,更严重的,甚至还吞没大片大片的陆地,变陆地为海洋。杭州湾北岸,在历史上便因为严重的涌潮冲击,海岸线不断

内迁。例如王盘山,它在东晋时还和大陆联在一起,为东晋重要的屯兵之地。经涌潮不断冲击后,附近的平地,全部沦为海洋,王盘山虽然没有沉没,但它距陆地已有几十公里之远,孤立于杭州湾之中。为了防止潮汐灾害,苏、沪、浙沿海人民修建起了伟大的防潮工程——海塘。它在苏北,被称为海堤;在苏、松和两浙,被称为海塘。这些工程,开始修建于秦、汉,后来不断发展,由短塘扩展为长塘,由土塘进步到石塘,终于形成一座海岸长城,它北起江苏连云港,南到浙江上虞。

2古代海塘的兴起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设钱唐县,治所在今杭州灵隐山脚。“唐,堤也。”古代唐塘通用。以钱唐作县名,可能当时已有海塘。传说也认为,秦朝为征服涌潮,在钱塘江边修建海塘。《水经注·浙江水》转引《钱塘记》中的这样一段传说,大意是:钱唐县东一里左右,有一条“防海大塘”,名叫钱塘。钱塘名称的由来与曹华信用钱诱人筑塘有关。曹是汉魏时人,宣称:“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月之间,来者云集。后来,因为华信无信,诈称等到海塘峻工以后,再给大家付钱。众人盛怒之下,弃土江边而去。结果堆成一段海塘,名为钱塘。这个故事反映了作《钱塘记》时,钱塘江上已有海塘。有关苏北的海堤记载,最早见于6世纪中叶。当时有一位名叫杜弼的北齐官吏,他在任职海州(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时,“于州东带海而起长堰,外遏咸潮,内引淡水”。(《北齐书·杜弼传》)这里的遏潮长堰就是防潮长堤。如果说前面提到的钱塘江边秦、汉时的海塘,因以地名和传说为据,还不能确凿可信的话,那末,海州的海堤是无可怀疑的。这是我国关于海堤建筑最早最明确的记载。有人认为,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吴内史虞潭在长江三角洲前沿建沪渎垒,是我国最早最确切的有关海塘建筑的记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在其所著《长水集》中,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晋书·虞潭传》所载虞潭“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的沪渎垒,不是海塘,而是城堡,这一工程不是防“海沙”,而是防海抄。海抄就是海盗。谭氏的意见是正确的。

到隋唐时期,随着苏、沪、浙沿海的逐步开发,这里的人口和耕地面积都有所增加,涌潮所造成的损失也日见严重。于是,防潮工程的修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钱塘江北岸到长江南岸,《新唐书·地理志五》载,建成了一条长124里的捍海塘。它南起盐官(今浙江海宁),经平湖、金山、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奉贤、南汇,北至吴淞江口。这是一条见于记载的较早较长的海塘,它捍卫着沪、浙间易受涌潮之害的城镇和农田。在苏北,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淮南黜陟使李承也筑了一条比较重要的捍海堤。它南起通州(治所在今南通市),北至盐城,长142里,以“遮护民田,屏蔽盐灶”,名常丰堰。此外,为了抗御海潮,在海州也筑了一条永安堤,长七里。自秦汉到隋唐,是我国海塘初建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都是土塘,或者在海岸附近夯筑泥土为塘;或者像筑墙一样,用版筑法建造。这种土塘,修建起来比较容易,可以就地取土,还省工省力,技术也比较简单。但经不起大潮冲击,平时也必需经常维修。

3宋、元海塘的初步发展

从五代、两宋到元朝,苏、沪、浙的海塘,有了初步发展。天宝三年(公元910年),吴越王钱镠[liú流]在杭州候潮门外和通江门外,用“石囤木桩法”构筑海塘。这种方法,编竹为笼,将石块装在竹笼内,码于海滨,堆成海塘,再在塘前塘后打上粗大的木桩加固,还在上面铺上大石。这种新塘,不像土塘那样经不起潮水冲刷,比较坚固,防潮汐的性能较好。但是,石囤塘的竹木容易腐朽,必须经常维修;同时,散装石块缺乏整体性能,无力抵御大潮。人们摸索着加以改进,于是有正式石塘的兴建。较早修建正式石塘的是杭州府知府余献卿。他于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在杭州江岸,建了一条几十里的石塘。正式石塘的建立,在塘工技术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余塘是壁立式石塘,向海面用条石砌成,整体性较好,远比土塘、石囤塘坚固。但因为向海面壁立,直上直下,受到涌潮冲击时不能分散潮力,所以仍然易被冲毁。几年后,即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转运使田瑜、杭州府知府杨偕在余塘的基础上,作较大的改革,在杭州东面的钱塘江岸,建成2000多丈新石塘。它用条石垒砌,高宽各四丈,迎潮面砌石逐层内收,形成底宽顶窄的塘型。塘脚以竹笼装石保护,防止涌潮损坏塘基。背海面衬筑土堤,用以加固石塘和防止咸潮渗漏。可以说,它的结构已经相当进步。余献卿、田瑜等在杭州附近修建石塘不久,任鄞县(治所在今宁波市)县令的王安石也在钱塘江南岸的部分地区修建石塘。他的石塘名叫坡陀塘,用碎石砌筑,向海面砌成斜坡,其上再覆以斜立长条石。这种石塘虽有消减水势的作用,但因结构不严,经不起大潮冲击。北宋时期,在苏北沿海,还修建了著名的“范公堤”。当时,唐李承修的通州—盐城旧堤已经坍毁。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官,建议修复、扩建唐堤,得到转运副使张纶的支持。在范、张两人相继主持下,工程顺利完工,人称“范公堤”。它南起通州,中经东台、盐城,

北至大丰县。全长180里。稍后。北宋至和年间(公元1054—1056年)。海门知县沈起。又将范公堤向南伸展70里。人称“沈公堤”。两堤对捍卫苏北农田及盐灶有重要作用。受到后来历代地重视。南宋和元朝。在海塘地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南宋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浙西提举刘垕[hòu厚]又在当地创立土备塘和备塘河。它是在石塘内侧不远。再挖一条河道。叫备塘河;将挖出地土。在河地内侧又筑一条土塘叫土备塘。备塘河和土备塘地作用。平时可使农田与咸潮隔开。防止土地盐碱化;一旦外面地石塘被潮冲坏。备塘河可以消纳潮水。并使之排回海中。而土备塘便成为防潮地第二道防线。可以拦截成为强弩之末地海潮。在杭州湾两岸。元朝都进行了规模较大地石塘修建。在北岸。修一条长达150里地石塘。南起海盐。北到松江。在南岸地余姚、上虞一带。地方官

吏叶恒、王永等人。也修建了4000多丈地石塘。他们在修建这些石塘时。在技术上还有许多创新。一是对塘基作了处理。用直径一尺、长八尺地木桩打入土中。使塘基更为坚固。不易被潮汐淘空。二是在用条石砌筑塘身时。采用纵横交错地方法。层层垒砌。使石塘地整体结构更好。三是在石塘地背海面。附筑碎石和泥土各一层。加强了石塘地抗潮性能。这种石塘结构已经比较完备。是后来明清石塘地前身。元朝还在苏北对“范公堤”、“沈公堤”都作了维修和扩展。使两堤地长度延伸到300多里。

4明海塘地进一步发展

钱塘江口水面广阔。从南岸到北岸达几百里。由于中间屹立着一些岛屿。形成三条水道。叫作南大门、中小门和北大门。坎山—赭山间为南大门。赭山一河庄山间为中小门。河庄山到北岸为北大门。13世纪以前。无论是钱塘江水还是海潮。主溜基本上走南大门。后来。由于钱塘口沙嘴变化等原因。“海失故道”。主溜逐渐移到北大门。钱塘江口涌潮主溜走南大门。因为南岸有许多小山。涌潮不致造成严重灾害。而钱塘江下游地北面。是一望无际地、地势低平地太湖流域。涌潮主溜走北大门。便会酿成无法估计地损失。以破坏生命田产为例。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地一次主溜走北大门地涌潮。毁农田80000多亩。死人3000有余。再以吞没陆地为例。当主溜走南大门时。海宁旧城(盐官)南面有大片陆地。它离杭州湾40余里。主溜走北大门后。不断地有大片大片陆地被涌潮冲坍。江岸步步向北后撤。旧海宁便成为一座面对大海地危城。县治只好北迁。杭州湾北岸是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太湖流域地前沿。针对涌潮对这一地区地严重威胁。明政府频繁地组织人力、物力。修建当地地海塘。明朝历时276年。见于历史记载地。在这里修建海塘就多达20多次。其中下述几次都比较重要。一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地工程。这次筑成石塘2370丈。二是永乐年间地两次大修。一次在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筑土石塘共11185丈;另一次在永乐十一年到十三年。这次调集军民十余万人。担任劳务。“修筑三年。费财十万”。三是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和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地两次工程。这两次工程都分别修建石塘2370多丈。在频繁修建浙西海塘地进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塘工结构。以提高抗潮性能。其中最重要地是浙江水利佥事黄光升创造地五纵五横鱼鳞石塘。他总结以往地经验教训。认为过去地旧塘。有两个严重地缺点。一是“塘根浮浅”。二是“外疏中空”。前者指塘基不结实。后者指塘身不严密。因

此。他主持建塘时。在这两方面。都作了重大改进。在基础方面。必须清除其表面地浮沙。直到见到实土。然后。再在前半部地实土中。打桩夯实。认为这样地塘基。不仅承受力大。而且也不易被潮水淘空。在塘身方面。用大小一致(长、宽、厚分别为六尺、二尺、二尺)地条石纵横交错构筑。共18层。高三丈六尺;底宽四丈。五纵五横。以上层层收缩。呈鱼鳞状。顶宽一丈。石塘背后。加培土塘。认为这种纵横交错、底宽顶窄、状如鱼鳞地石塘。整体性能最好。黄塘确实比较坚固。但它造价很高。每丈需用白银300两。

因此。当他改造到全部塘工地1/10—2/10时。筹集地经费便告罄了。其他地只好仍用旧塘。由于钱塘江潮水地主溜北移。涌潮对南岸地威胁减轻。因此。在明朝。钱塘江南岸海塘地建设。一般说规模较小。除浙西海塘外。为防止长江口地涌潮危及南岸产粮区。明朝对嘉定、松江等地海塘地修建。也比较重视。主要工程有: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9

年),修建了嘉定到太仓刘家港间的土塘长1870丈,底宽三丈,顶宽一丈。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松江知府白行中,修建华亭、上海、嘉定三县间的土塘,累计长52500多丈,底宽四丈,顶宽二丈,高17丈。其中平湖、宝山等地受海潮威胁较大的地段,在土塘后面,又加筑一条土塘,称里护塘。后来,由于在土塘外面,又淤出大片新地,因此,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上海知县颜洪范,又在新地上再建成9200丈新土塘,出现了三重海塘。由于黄河和淮水所携带的泥沙的堆积,苏北沿海淤成了大片新地,范公

堤逐渐失去作用。人们又于堤外建新堤。先后建成土塘800多里。

5清朝的新鱼鳞石塘

清代大部分时间,钱塘江涌潮的主溜,仍然对着海宁、海盐、平湖等浙西沿海,所以这一带仍是海塘工程的重点。清前期,先后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耗费700—800万两纹银,将这里的大多数海塘,都改建成朱轼创造的最坚固的新鱼鳞石塘。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朱轼曾先后担任浙江巡抚、吏部尚书等重要职务。在他任职期间,多次主持修建苏、沪、浙等地的海塘。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他综合过去各方面的治塘先进技术,在海宁老盐仓,修建了500丈新式鱼鳞石塘。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七月,由于台风和大潮同时在钱塘江口南北一带出现,酿成一次特大潮灾。当时,除朱轼在老盐仓所建

的新鱼鳞石塘外,杭州湾南北绝大部分的海塘都遭到严重的破坏,生命、财产的损失十分惨重。起初,朱轼的新鱼鳞石塘,由于造价高昂,每丈需银300两,没有推广,只造了500丈。经这次大潮考验后,被公认为海塘工程的“样塘”。为了浙西的安全,清政府遂不惜花费重金,决定将钱塘江北岸、受涌潮威胁最大的地区,一律改建成新式鱼鳞石塘。新式鱼鳞石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基础打得更为扎实。明朝黄光升的鱼鳞大石塘,清淤后只在塘基的前半部下桩加固,后半部未加处理。而新鱼鳞石塘的塘基工程,除清淤和在前半部下桩外,在后半部也下了桩,使前后两部分具有同样的承压性能,并在其上还用三合土夯实。第二,塘身的结构也更为严密。条石规格一致,规定长五尺、宽二尺、厚一尺,用丁顺相间砌筑,以桐油、江米汁拌石灰浆砌,上半部条石之间,用铁锔、铁锭连

接。塘底宽12尺,一般砌18层、高18尺,每层向内收缩,顶宽四尺半。它与黄光升石塘相比,虽然小许多,但整体性能优于它。第三,护塘工程也更讲究,一方面,在石塘的背海面,培砌碎石和泥土,以加强塘身的御潮性能和防止潮水渗入。另一方面,在石塘的向海面修建坦水,用石块从塘脚向外斜砌。坦水宽度从12尺到48尺不等,以保护塘脚,消减潮波能量。由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和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的大潮,

受害面很广,除浙西海塘受到严重破坏外,钱塘江口南面和长江口南面的海塘,也多遭破坏。所以清朝除重建浙西海塘外,也在钱塘江近海以南和长江近海以南,修建规模较大的海塘工程。如在浙江的绍兴、上虞、余姚等地,重建7000多丈的海塘;又如将苏、沪的华亭、松江、上海、南汇、宝山等地的残破土塘,陆续改建成为石塘等。上述这些地区涌潮的破坏比浙西小,因此,这些地区的石塘多是轻型石塘,造价较低,每丈约为50两纹银。

此外,在崇明岛,清朝也着手兴建海塘工程。崇明岛是今天我国第三大岛,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唐朝时,它还是一个小沙洲,面积只有十几平方公里,由于江水和潮水中的泥沙沉积,到明、清时,逐步发展成为大岛。从明末起,为了围垦这块新地,人们开始在岛上修建简单的海堤。乾隆时,筑了一条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堤,长100多里。光绪时,两江总督刘坤一又在其上修建石堤。清朝在防止涌潮灾害方面,还作了一些新的探索。一是设法使钱塘江大潮的主溜走中小门。由于涌潮的主溜走北大门和南大门,都易酿成严重的潮

灾,特别是走北大门,灾害更为严重,只有走中小门,潮灾才较小。因此,乾隆时曾组织力量,疏浚中小门水道,引涌潮主溜由此通过,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是很有意义的探索。二是清末修建海塘时,尝试着在工程中使用了新式建筑材料水泥。这一试验当时虽因地基沉陷而失败,但却为人们提供了经验教训。民国时期,以水泥作为塘工的材料,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千百年来,苏、沪、浙海塘工程的发展,反映了当地人民与潮灾斗争的坚强毅力和聪明才智。海塘的修建,对广大人民的人身安全,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都是有力的保证。

<!--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