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福寿安康》背景及历史介绍(圆子希望大家看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福寿安康》的历史背景圆子大体是取了唐朝的历史背景,文中提到的陇国也就是唐朝,四周的一些小国,比如说是豊南西秦等国家就好比是唐朝周边的吐蕃和突厥两国,毕竟圆子不是学历史的,有些地方写的不完善,也请大大们不要太介意。

下面写一些转载的唐朝服饰文化,大家看看消遣一下,全当凑字数。

1李世民篇

太宗皇帝的第一风范不用说也该体现在金銮殿上。因为是讨论服饰,请大家暂时忽略人物气质的对比。左上“贞观之治”版太宗穿了冕服:“无旒,金饰玉簪导,组带为缨,色如其绶”“黑领、皂领”这一点比较符合《新唐书车服志》的记载,衣、裳、蔽膝上的“十二章”也隐约可辨,遗憾的是不够清晰,但至少可以看出日、月、星辰、黼、黻、山等纹。只是蔽膝的颜色与车服志里朱红色的记载略有出入;啊,金銮殿上的“长歌”版太宗就随和多了,人家不拘礼仪地穿了幞头便服,不过,似乎记得开头还出现过“天子舍銮驾而策马前来登基”的场面,人家就好平易近人,多难得呀。再说那经典的幞头,呃,那顶帽子后面要重点描绘一下的,这里就不多说了。按唐代的习惯,穿幞头要搭配窄袖圆领袍衫,就像我们如今穿T-shirt会搭休闲鞋一样,但我们的太宗…虽说看不到领子,但我可以断定他外面穿了一件宋代流行的男式褙子(褙子算是宋代的正装)。好吧,就算里面穿了袍衫,但是那袖口的宽度还是赶上了宋代的时尚。

谁说皇帝都是冷冰冰的石雕?人家也是人,也有亲属女眷——

左下图是太宗皇帝与自家媳妇长孙皇后,这集我没有看过,不过想来也是战事在身吧,盔甲后面详述,服饰没有什么问题,长孙后的发髻相当有味道,只是头发能全部梳起就好了,毕竟在隋唐壁画石俑上披发的女子不多;另一版贞观里的太宗在嗔教女儿,今天他俩都穿了圆领衫,服饰的场合还好,就是那淘气的男装丫头一看就是个唐代辣妹,穿衣喜走另类路线,连翻领的胡服都改造成了立领——啊,这是中国服饰史上立体剪裁的又一笔华彩,之前那一笔还记在战国楚衣的“小腰”上…天,这一等就是千年。

2燕居篇:

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纵使日理万机弹精竭虑的模范天子也懂得这个道理,尤其是天可汗这样青春活力的青年…说这个词的时候稍微有点心虚,呃,好了,我们不废话,看服装——

马跃版李二郎,发火了?脾气真是暴躁呢…^_^金色圆领袍衫、黑色结式幞头。右下那张则穿了当时流行的胡服,小翻领配袍衫,这一身装束相当于今天的牛仔T-shirt,比较衬这陇右出身的阳光小伙。

呵呵,左边那位二郎兴致很高呀,甚至都穿了一件……半臂?比甲?中袖褙子?啊,特别是那顶拉风的展脚幞头——其实根本就是…定陵出土的金丝翼善冠+两只耳朵。OZR……明代某皇帝画外音:既然是祖先之需,晚辈岂敢不从?小小翼善冠何足挂齿?什么?祖先大人说要加俩帽翅啊?啊,行吧,那什么长歌剧组看着办吧,谁让俺们朱明家做晚辈捏?皇帝也有个先来后啊……

这里多说几句:幞头,又称袱头,始创于后周武帝,后周以三尺皂绢向头后幞发,故称为幞头。其形式有圆顶、方顶之分,有软裹,硬裹之别。将巾的两脚系结在头上,另两脚则结于脑后并拢下垂,称之幞头脚。幞头脚开始不过是两根带子的剩余部分,质软而下垂,故名“垂脚”或“软脚”。后来将这部分加长,而有所谓“长脚罗幞头”,但仍然是软的。可是后来又产生了硬脚幞头,这种类型的幞头初见于神龙二年(702年)的章怀太子李贤墓石椁线雕人物。脚中除用丝弦骨外,也可以用铜丝或铁丝为骨,所以硬脚常翘起,故又名“翘脚”。思想保守的人士一般看不惯这种幞头脚。这种硬脚到了晚唐时仍有持非议者。因此,武德、贞观年间最为常见的还是平巾幞头、结式幞头、软脚幞头。阎立本绘制的“太宗像”很可能属于他晚年时的一时兴起,也不用整天两只长耳朵晃来晃去吧?

3冕服篇:

我小时有个印象:穿黄袍地人是皇上。溥仪撰《我地前半生》中一段:半大孩子地溥仪斥责他老弟溥杰僭越。竟敢穿了明黄色地内衫;还有很多零碎资料。使我坚定地认为皇帝们大都对黄色有着偏执地嗜好。以至于影响我一度将黄帝与皇帝混淆而受到嘲笑……黄色成为后来皇帝们喜欢地颜色却有其事。但那却是在很晚地时候。严格说。海量使用明黄还是在清朝。二十四史地舆服志都很明白地写了天子祭服、朝服地配色:几乎一铲子“玄衣纁裳”——就是近似黑与红地搭配。根深蒂固是很麻烦地。多年前西游记里玉皇老儿还是一人独金黄。而今年已是满城尽黄金。不能不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身更比一身黄……这不。丁亥岁初华丽登场地一部号称史上考据最严谨地唐史剧。果然又给我们带来了灿烂辉黄地黄金盛世……

长歌版大唐太宗不仅整天金黄幞头袍衫。还遍身金黄冕服地剑指苍穹大吼…台词我不记得了。有人说是“大唐必胜!”不过我还是不HD地遐想到了魔羯座黄金圣斗士修罗:“小宇宙爆发吧…圣剑——”

另一部贞观片子里。当我看到李渊和二郎那“无旒。金饰玉簪导。组带为缨。色如其绶(《新唐书车服志》)”冕板、十二章服地时候竟有点涕零了。自打我做历代服饰研究地票友以来。这还是第一次在古装剧中看到像样地冕服(比《汉武大帝》中保留了纹饰但是擅改服色地冕服更进一步)。可惜地是我找到地剧照没有全身地……这两张剧照中。李渊那朱领。虽不是《新唐书车服志》中地“黑领、皂领”。却与阎立本地古帝王图卷一致。并且是“朱裳。白纱中单”;相反。二郎地冕服则与唐史礼仪志中地记载一样用了黑领。或许史书中地规矩是按照他地习惯订地呢^_^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地天子十二章冕服如下:“大裘冕者。祀天地之服也。广八寸。长一尺二寸。以板为之。黑表。纁里。无旒。金饰玉簪导。组带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大裘。缯表。黑羔表为缘。纁里。黑领、襟、襟缘。朱裳。白纱中单。皂领。青襟、襈、裾。朱袜。赤舄……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八章在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衣画。裳绣。以象天地之色也。”(需要提一句。唐代地礼官天子在“冕旒地有无”“十二章纹大裘冕是否必须不论啥季节都穿羔皮”地问题有过商榷调整)

4长孙皇后篇:

好吧,我先坦白我是长孙粉,为了避嫌就刻意不多说人物本身,还是老样子……看服装——

服装设计师一般都有明显的个人偏好,相比新《神雕》里服装那蝴蝶结狂热,长歌里的服装师本不算标新立异,他(她)不过是个立领爱好者罢了,可惜的是,他错误地参与了唐代的服装设计,于是乎,唐女突厥女,民女贵妇清一色立领……建议足下今后主攻明清。甚至那“中华立领”的广告策划人都可以考虑下,是否用这位更合适的换掉李连杰?长歌版皇后的发饰,堪如一句诗:乱花渐欲迷人眼,看不出模样来,但我可以肯定,绝对不是唐代的样式,甚至哪个朝代的样式都不好说,非要说接近,那就勉强说是西夏供养人吧——记住,勉强。

贞观之治中的发髻与发饰很有唐味,但唯一遗憾的是,妇女们都喜欢披发,可惜。此外,长孙皇后的礼服与壁画较接近。但于礼志上严格的场合性来看,仍不是很严谨。唐代后妃仍然延用周礼定制的“三翟”,但多加了一种“钿钗礼衣”。中国后妃的翟衣作为祭服、朝服,相等于帝王的冕服,可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在任何一部古装剧中看到过真正的袆衣、揄翟、阙翟这后妃“三翟”——除了韩国的宫廷剧。

《新唐书车服志皇后之服三》:“袆衣者,受册、助祭、朝会大事之服也。深青织成为之,画翚,赤质,五色,十二等。素纱中单,黼领,朱罗縠褾、襈,蔽膝随裳色,以緅领为缘,用翟为章,三等。青衣,革带、大带随衣色,裨、纽约、佩、绶如天子,青韈,舄加金饰。鞠衣者,亲蚕之服也。黄罗为之,不画,蔽膝、大带、革带、舄随衣色,余同袆衣。钿钗襢衣者,燕见宾客之服也。十一钿,服用杂色而不画,加双佩小绶,去舄加履,首饰大小华十二树,以象衮冕之旒,又有两博鬓。”

5帝后篇:

我最喜欢看到世民与长孙在一起的样子,原谅我的私心吧^_^

左上一对是黼领冕服、钿钗礼衣,冕服的颜色略有问题,不过倒是仍在正确的色系内;隐约看到衣上的“日月”“粉米”“星辰”“山”“黼”“黻”等章纹,如果要说有问题,那就是章纹的位置有些乱,一时不好辨认太宗这身是天子“六冕”中哪一冕。

而右边这一对就……唉,这顶拉风的帽子,出镜率咋就这么高捏?本图最有创意奖将授予《长歌》中长孙皇后,她那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翻领与钗冠不可谓不惊人眼球——谁说中年妇女不能走在另类的前沿?夫唱妇随,千古一后同样也有引领千年以后服装潮流的天赋——大家可注意那两道华丽丽滴袖缘,中国历代服饰史资料告诉我们,那种宽阔华丽的滚边是清代中后期女装的特征,那时滚镶登峰造极,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镶滚遍及襟袖摆缘处,有时下摆与大襟上还闪烁着水钻盘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钉着名晚“阑干”的丝质花边,宽约七寸,挖空楼出福寿籽样……之前的女装还从未对细节如此苛求过。

啊,跑题了,我其实是想提醒大家注意帝王伉丽的表情来着——好,大家继续品味……

6后妃篇

说了皇后,本来不想特别强调其余后妃服饰的,无非大同小异嘛,但是看到《贞观之治》里的幂离,还是小小的兴奋了一下。《旧唐书舆服志》云:“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羃离。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永徽之后则天之后,帷帽大行,羃离渐息。”。在《贞观之治》中看到了幂离,记得上一次在古装剧中看还是在《唐明皇》时代,八年了……

顺便提一嘴,古装设计你可以标新立异,我都忍了,但是最关键的,涉及到文化禁忌的左衽能不能尽量避免?尤其是作为国家女性模范的后妃们……

7公主篇:

天之骄女登场,《长歌》中突如其来一位安康公主,非要和史书上类比,那倒是有几分高阳公主的影子,不过今天不讨论情节,不非议剧本,就说衣服——

高阳mm似乎内穿诃子裙,外披大袖衫。这种穿法实际的时代还要后推几十年。在初唐,女子穿小袖高腰襦裙比较多一点,上襦掖在裙里,就是《大明宫词》里小太平、小韦氏那装束。可参见左上图。唐代女服多对襟,但是交领依然不衰,但是我可以肯定,交领的开口不可能变成安康mm那种立体茶杯状,更不可能是——左衽OZR

8皇子篇:

子曾经曰过: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然世风日下,公主左衽,皇子岂有不披发之理?长歌一剧一向以穿越闻名,服装穿越亦属司空见惯,而且两头穿。比如这位李恪皇子,作春秋时吴越发型,但是却戴了一顶宋代流行的折上巾,哦,是变奏版折上巾。

史上太子承乾的个性怪诞另类,两部剧中的演员形象还真有几分所见略同,尽管个性大相迳庭——差别之大,就像两部剧中李元吉的相貌一样。但显然长歌告诉我们,承乾的异服癖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他不仅穿了比甲,似乎还借鉴了清代流行的云肩?抱歉,总之是云肩嫁接在比甲上的感觉…

9朝臣篇:

如今的古装剧流行外面套纱,结果我们长歌里满眼都是飘飘的外氅+圆领衫,衣上也面与线的集合。而我就不明白了,看一段唐书舆服/车服志就这么困难么?

隋唐时期,通天冠服(24梁通天冠、大袖绛纱袍、白色中单、金玉带、黑舄白袜)为天子最隆重的朝服,远游冠服则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朝服。远游冠十八梁、金博山不附蝉纹、其余与通天冠服相同,为皇太子所用。在《贞观之治》中,我第一次惊讶地看到了通天冠服,虽然不是绛纱袍,可惜的是我没有找到这样的剧照。

对于普通品官来说,朝服也很明确,车服志上记述说是进贤冠,就是明代梁冠的祖先。但是很多壁画、图轴中却看到了朝服之冠多为笼冠,就是漆纱笼巾,可参考章怀太子墓《礼宾图》,以及《贞观之治》。总的来说,《之治》中的朝服要理想的多,但是如果能用上“曲领”就更好,毕竟那种曲领也是那个时代的衣冠特色。

至于《长歌》中朝臣的那种制服冠,似乎也有原型,那是一种用于非正式场合的幞头。唐初采用平头小样巾,以后渐变高、变圆、变尖。《旧唐书舆服志》说:“武德以来,始有巾子,文官名流,尚平头小样者。则天朝贵臣内赐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新唐书车服志》称“中宗又赐百官英王踣样巾,其制高而路,帝在藩时冠也。”可见,这种又高又圆的幞头至少也要在武mm母子登基以后了。对此剧来说,从初唐穿越至中唐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穿衣好歹也分个场合吧?

10民女篇:

牡丹虽美,却多是独芳;春色满园总少不了林林总总的姹紫嫣红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果然,长歌里这位民女的立领更为特别,看发型似乎是未行过笄礼的少女?小小年纪,妆扮的创意倒是不错;右图是“贞观之治”的红拂女剧照,看到他,我不禁想说:李靖这小子,真是好福气。

11盔甲篇:

戎服是我啃古代服饰的弱项,本来对《长歌》里面的“山纹甲”,《之治》里面的“锁子甲”都稍存疑虑,因为那两种是宋代流行的,但我查了《唐六典》,确有记载。唐甲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当然,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那么就不说什么了。我唯一侧目的是,《长歌》里的帽盔……或曰:“避雷针”,窃以为此言不虚。我们知道,顶戴文化纳入舆服体系完全是清代的事情,仔细研读服饰史可以发现,华夏衣冠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恰如其分”,一直比较排斥夸张、拉风的造型。

明光铠来自胸甲上一面或两面圆形铜铁,打磨得光滑如镜,太阳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所以,请《长歌》服装设计注意,这镜子有大用途,不是给你用来贴补子的,人家又不是清代兵勇,不要动

12起居篇

衣食住行总是密不可分的,从服装小穿到起居不算远吧?这里我只说一句:衣饰方面引领时尚潮流的习惯暗示了胡床坐具必然提前进化不动就给后背贴个大字。可惜的是,没有搜到这张剧照,哪位擅长截图的代劳一下?

13建筑篇

我先承认我不怎么懂建筑,尤其是唐代建筑。不过印象最深的唐式建筑是青黑色的屋瓦、简单而粗犷的鸱吻、以及整体简朴大气的风格。唐代建筑最明显的特点斗拱硕大,于是屋檐会显得比较深远。因为我是外行,就本着最明显的东西说吧:就说这鸱吻,也叫鸱尾,是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原本老实地作鸱鸟嘴巴或者尾巴之形,而且也只在房脊角上鲜明相对,不过到了后来,鸱吻模样也和当初的鸱鸟样相去甚远了,唐中后期才开始向龙吻(吞脊兽)演变。家族也人丁兴旺,经常是“九脊十龙”,集成到最后的清式建筑,不论是庑殿顶还是歇山式建筑的房脊上,鸱吻都更加复杂,个头也小了。听说北大图书馆是仿唐建筑,鸱吻尾纹分明而没有吞脊兽的造型纹饰,这种造型如今在中国大地已经很难一见了,不过日本奈良等古都倒是有不少。看到资料说,《贞观之治》中专门为初唐风格搭建了建筑,而另一部浩荡的长歌,据说是拍摄于横店影视城的秦王宫,就是那个曾经拍了《荆轲刺秦王》《汉武大帝》《英雄》《无极》的地方……唉,连建筑都这样了,服装混着穿也没什么。两头穿越,容易么人家?

<!--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