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非武装区》00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过在林中城的休整,教皇仪仗在第二天精神饱满地重新上路了。

从林中城到教廷所在的基督山大致还需要两周的时间,在这两周中他们不时地在途径的大城市中休整,与当地贵族接触、交流。而多哈则一直在教父的指导下修炼《以色列经》。

“前面的白瓷城离教廷只有两天的路程,孩子,你快要到家了。”修士们通常称自己所在的教堂等宗教单位为自己的家。

身为教皇冕下的教子,多哈的“家”自然是教廷。

控制着体内活跃的火种慢慢地平息下来后,马车上的多哈才缓缓睁开了眼睛。

他很享受修炼神火的过程。他就像是一个得到了新玩具的孩子,久久地沉浸在新鲜感中无法自拔。

当多哈第一次按照书中传授的秘法尝试着与额头中的火种建立联系时,他感到自己在一瞬间“进入”了火种的内部,而火种的每一条白色火舌都是自己身体的延伸。但多哈的感官明白无误地告诉他:他仍然好端端地坐在教父的白色马车里。那变成了一个“火人”,正在熊熊燃烧着的似乎是他的一个化身,或者“象征”。

在这象征的世界里,作为“身体的一部分”的洁白火苗似乎有些血脉不通畅,有些不听使唤。

当多哈集中精神想要简单地晃一晃火苗时,才发现这些火舌不仅“半身不遂”,还重的要命。

为了提高神火的强度,多哈要控制着火种按照特定的节奏收缩、舒展。火种的每一次收缩都必须短促有力,要用最短的时间把火种缩到最小;而火种的每一次舒展却要轻柔和缓,并尽量扩张到最大。

收缩,舒展,再收缩,再舒展,每一次律动都非常耗费多哈的力量。

七八次律动之后,多哈虽然坐在马车里连手指头都没动一下,却耗尽了全身的力气。

事实上,多哈在第三次收缩时就觉得很累了,但《以色列经》中非常明确地说明了何时才到极限:当神火开始微微颤动时,这次的修炼才能结束。

多哈只好咬着牙继续坚持,累到脱力才看到神火发颤,仿佛火种本身也已经累到发抖了。

不到两小时的修炼让多哈觉得意犹未尽:成天坐在马车里闲得难受,拼尽全力的修行反而让他觉得痛快。

但他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而且经文中说得很明白:“劳累”的火种也需要一天的时间来充分恢复。

也许是神眷者的天赋使然,不到两周的修炼让多哈的神火强度暴增。每一天多哈都能感觉到自己的火种比昨天的更加炽热,自己的浑身上下、里里外外都被火种照耀得暖洋洋的。

按照教父的说法,这是神的恩赐对其追随者肉身的擢升,在神火的光芒下,自己身体的各部分机能会慢慢得到提高。

多哈通常在早晨进行《以色列经》的修炼,下午则钻研《搏击秘术》。

空有很高的神火强度却不懂战斗技术就像是身为大力士却不会出拳一样毫无威力可言。而战斗技术的学习通常是从激发神火的起手式开始,然后是最基本的招式,进而接触更加复杂的组合技,最后则是战术、战法。

而这本《搏击秘术》显然拥有完全不同的思想内核:它摒弃了“招式”的概念,从“打击区”和“态势”的角度来解读搏击。

激发后的神火被汇聚在双拳、双脚、双肘、双膝这八个“攻击点”。这八个点各有其“有效打击区”,当敌人的要害处于某个“有效打击区”内时,则可以立即发动一波“攻势”。势随心动,攻势中也可以包含格挡和用来诱敌深入的后撤,守势也可以通过主动出击来欺骗对手。

书中详细讲述了攻守之间要如何减少自己的暴露面积、如何将自己的身体看作一个整体,使用各个攻击点联合攻击敌人等等,这让多哈很希望能找个对手实践一次,但他在队伍中实在找不到合适的陪练:十字军骑士们都不愿与多哈交手,一是他们跟多哈不熟,二是他们怕自己一不小心伤到多哈。多哈总不能让自己的教父,尊贵的教皇冕下屈尊给自己当陪练吧?

对于忙于修行的多哈来说,时间总是过得太快。两天后的清晨,车队抵达了教廷的势力范围。

当负责基督山外围防御的枢机圣棺骑士团前来迎接教皇圣驾时,多哈连山的影子都还没看见,但在教国的行政区划上,这里已经是教廷的土地了。

没有武装圣事部的批准,连国王陛下的禁卫军都不敢在这片土地上踩下一个脚印。

经过又一天的车马劳顿,在当天傍晚时教皇圣驾终于到达了基督山的山脚,这时多哈才对这座极有视觉冲击力的圣山有了最直观的印象:雄伟、巍峨、庄严、肃穆,这圣山极其高耸,大概有三分之一的高度位于雪线以上;这山又极其宽广,山脊沿东西走向延伸数十公里。

更令多哈瞠目结舌的是教廷对基督山的开发改造:整座山的山顶都被大大小小千余栋建筑物占满,一条宽阔的白色大理石大道从山脚蜿蜒而上,直达山顶的建筑群。基督山的主峰被平整出一大块土地,上面修建了一栋极其醒目的巨大建筑物。

这座庞然大物通体纯白,与周围的雪景交相辉映,让人不由得感叹自身的渺小。多哈知道,那是教国最大的教堂,教廷的标志性建筑:纯白大教堂。

多哈记得书中记载:当年教会内部对于是否应该修建这座大教堂有极大争论,反对者声称基督山的主峰作为教国最高峰,是上帝的杰作,应予以保留。而当年的教皇力排众议,最终还是修建了这座宏伟的纯白大教堂。并且,出于对上帝的尊重,纯白大教堂最顶端,大礼拜塔的塔尖恰好与原先的主峰等高。

因此,教国最高峰的海拔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反对派的怨言也因此平息。

多哈对于上流社会迎来送往这一套已经很适应了,他原本以为教廷会更加大张旗鼓地迎接教皇冕下的归来,谁知道在山脚下迎接圣驾的只有一高一矮两位枢机主教。

多哈想将教父扶下马车,谁知还没等他伸出手,尊贵的教皇冕下就自己从马车上跳了下来,抻了抻脖子,扭了扭腰:“这一路把我老头子折腾地不轻,现在终于回家了。”

两位枢机主教既没行礼也没问安,只是跟教皇随意地寒暄着。

多哈不知道眼前这两位的身份,但他知道,能在这个时间出现在这里听教父抱怨基督山外围不平整的路面让他扭了腰这种琐事的,肯定不会是什么小人物。

“多哈,这是伯多禄枢机主教大人。”教父指向其中身材高瘦的一位,多哈连忙行礼,伯多禄大人“嗯”了一声,摆了摆手,表示不用多礼。

“这位是约拿白枢机主教大人。”教父又指向另一位红衣大主教。这位枢机主教大人身高中等,体态丰满,脸上挂着富有亲和力的笑容。当多哈向其行礼时,约拿白大人不仅友善地捏了捏多哈的肩膀,还充满鼓励地用手指点了点他的额头:“不要辜负天父的眷顾。”

看来教父已经和他们提过自己了。

多哈知道随车护卫的十字军们不仅负责教皇圣驾的安全,而且还负责解决教皇外出时的通讯问题。每天都有十几名骑士快马加鞭地往来于车队和教廷以及沿线主要城市之间,将教皇的命令和其他动态及时通报各处。

多哈随后便跟随教父以及两位枢机主教一起上山,途中教父先和伯多禄大人聊了聊与各地贵族的接触情况,诸如“雄狮城的王都大教堂扩建问题已经和王室商量好了,他们的意思是...”、“林中城那边说赎罪券销量很好,小伍兹今年想多要两成...”等等。

伯多禄大人显然精通教会的对外业务,教皇每说一件事,他就能相应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显然之前经过了深思熟虑,让教皇听得频频点头。

等到一行四人走到半山腰时,教会的很多重要决策已经奠定了基调。

“总算到我了。”约拿白大人显然已经有些等烦了。他张口与教皇谈起了近期教廷内部发生的大事小情:常驻王宫的老玛尔扎这次表现不错,是时候该提一提了、礼仪圣事部发来报告说一季度的预算不够花,要求追加一部分以及圣彼得福音学校的顽劣孩子们又打架了。

教皇显然非常信任约拿白大人,关于人事或财政的事项都要他替自己拿主意。

多哈跟着三位大人一路向上走,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山顶。他心想:看来教廷的“家庭氛围”还挺不错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