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走向边关》第一章前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军校,曾有这样一种培养模式,叫合训分流,学制五年。前四年在综合大学完成本科学历教育合训,第五年再分流到指挥院校进行任职培训。

曾有这样一所军校,叫解放军边防学院,担负任职培训分流任务。边防指挥专业是该院的核心主干专业,该专业学员毕业分配去向为边防,且大多为新疆、西藏边防。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批边防学子:他们曾带着高考高分的光环,投笔从戎,走进了诸如素有军中清华之称的国防科技大学,还有解放军理工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陆军军官学院等名牌军校,他们四年苦读,梦想在强军报国中挥洒青春。分流到边防学院,分配到边防指挥专业,他们曾失落过,退怯过,彷徨过,但一年的分流培训中,在学院锻造“强军栋梁、戍边英才”目标指引下,通过边防知识的学习,边防情怀的感召,边防文化的熏陶,边防精神的激励,边防一线的实践,他们走过了由怕边防到爱边防的心路历程。

而学院简单朴素的硬件设施,从严从难的教学训练,严格正规的日常管理,尽心尽责的教职员工,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又淬去了他们的轻狂与自卑,磨出了他们的成熟与担当,熔铸了他们的团结和友情。最终,他们信心满怀的奔赴了边防。

近年来,边防学院边防指挥专业的分流学员,毕业后90%的分配到了边防一线,67%的进疆进藏,78%的在边远艰苦三类以上地区。

我常常陷于青春应该怎样度过,理想应该怎样追求,价值应该怎样体现,生活应该怎样体味的思考。特别是在进入这个信息发达、价值多元、物欲横流的时代。人很容易对比,进而迷茫和疑惑。

同样的青春,同样的苦读,同样的高考分数,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成长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归宿。

曾经和他们一起求学的年轻人打拼在五彩斑斓的现代都市,积淀着人生的阅历和财富。而我的学生因为执着的选择,毕业后天南海北的洒在祖国边防线上,享受着偏远甚至荒无人烟的孤单寂寥,爱护着可爱的战士,守护着神圣的使命。

青春的选择,也曾经有所怀疑,但现在,乃至将来,他们,无悔自己苦涩却充满激情的青春。

在边防学院的这一年,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让他们的思想急剧转变。他们的成熟是在点点滴滴的磨砺中感悟出来的,是在一堂堂的课程,一次次的训练,一项项活动,甚至一次次“斗争”当中淬出来的。生生活原本就是这样平淡,没有太多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我没有刻意拔高或者刻意制造,让一位位主人公去高于生活,只是追寻着记忆,记录着那三届学员的点点滴滴,提笔的时候一切都历历在目。

几年来,经常收到他们的电话联系,听着一个个边关故事,心便时常飘到了雪域高原、荒漠戈壁、莽莽林海中那一座座孤单的哨所。有的学员休假会专程返院看望我们,老搭档说,这是我们人生的财富。

后来有机会到边防代职,体会他们的真实生活,有的比我想象的更为艰苦,比我想象的更为努力。他们不是自嘲的合训院校的“残次品”,而是我们倾心打造的“精品”。有的学员说这一年的付出,比前四年付出的总和都多,未免夸张,但他们从容的走向边关,证明了在边院这一年颇多的收获。

我不知道全军乃至全国,如此高比例毕业分配到边疆,特别是疆藏一线的高校有多少。家国情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他们做到了,并且在边防上开心的坚守着。

2017年8月,以原解放军边防学院和乌鲁木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为基础,调整组建陆军边海防学院,开启了全新的边海防人才培养模式,解放军边防学院成为历史。2018年8月,全军最后一批合训分流学员毕业离校,合训分流培养模式也就此终结。

培养模式没有好坏对错,都是时代的产物。我想写一写他们的故事,留下他们默默绽放的青春岁月,不被时代滚滚洪流所淹没。

谨以此文献给献身边防、建功边防的边防学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