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医在左,西医在右》第一章 中医的理论——治标要治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医和西医的优点和弊端是一个讨论了好几十年的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崇尚中医的人认为中医是调养身体的根本,西医副作用太大。崇尚西医的人认为西医是科学,中医是江湖郎中。那么看病究竟是看中医好还是看西医好?难道真的是,中医在左,西医在右,老死不相往来?

事实上,中医的理论是治标要治本,采取辩证疗法。传统中医认为:同病不同治疗。意思是说,不同体质的人,即使患病相同所采用治疗的方法也是大不相同。只有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寻找疾病的根源,从根源上治疗才能一劳永逸。

临床西医则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当人体患病是因为受到不同的细菌、病毒的感冒。在治疗上,西医擅长根据细菌和病毒的类型,采取快速扑灭病原的治疗方法,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痛楚感,节省治疗时间。

无论是传统的中医,还是科学的西医,都各有其精华和糟粕之处。我们学医和求医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的人说中医是“慢郎中”,治起病来要人命,远不如西医来的有效。如果不幸发生了车祸或者其他身体的受损,肯定直接奔西医,等中医来救命肯定是小命都没有了。

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很多人这样将中医和西医对立起来。连医院都将中医师和西医师在挂牌上明显地标志出来。那么究竟看西医好还是看中医好呢?这个答案纠缠了好几十年。别急,让我们先来了解中医的理论,再细细为你道来。

一、中医的理论根本是治标要治本

说起中医,其实中医是一名细心的医师。我们将身体比作一个房子,现在房子起火了。西医来了,看到有火,立即用灭火器直接把火给灭了,拍拍屁股就走人,留下一地的废墟。那这样的房子还能不能用?当然不能用。

中医呢?中医看到有火,就会仔细观察下周围的情况,是什么引起了大火,从根源上治疗,慢慢地把火给降下去,再把满屋子的残留垃圾给收拾好,把煤气夹给你保护好。这样的房子不但可以继续居住,还大大降低了下次火灾发生的几率。所以说,中医是一名细心的医师。

其次,中医还是一名辩证的哲学家。刚才我们提到中医进到有火的屋子是先观察究竟什么引起了大火,从根源寻找引起疾病的关键,大程度上预防了下次起火的几率。

这是中医和西医的一个根本区别点。西医将全部人视作一个整体,认为人都是相同的个人,所有引起病症的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有细菌,直接把细菌给灭了;有病毒,直接把病毒给灭了。

中医则把人看成独立的个人,认为要因人而异才能对症下药,要考察环境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也是中医经常要把脉的原因。所以说,中医是一名辩证的哲学家。

同时,中医还是一名精准的裁缝师。在前文我们提到中医会仔细观察环境再对病症做出准确的判断。而这一切都是能为患者“量身定做”最佳的方子。

在中医上,把人当作辩证的个体,同样一种疾病因为人体内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说,同样一种冠心病,根据不同人的身体内环境,有的可能需要补心阴,有的需要补心阳,有的需要补心血,还有的则需要补心气。同时,如果患者的身体偏*的,还不能选择补心气、温心阳的药物,否则会加重患者的不适感,无法起到根治的结果。这就是我们说的“量身定做”。所以说,中医是一名精准的裁缝师。

二、中医理论的分支只为服务“治本”

中医是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基础,包括多个分支的学说传统医学。其中代表的分支有:阴阳学说,气血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体质学说,经络学说等。所有的中医分支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和一个根本理论。其原则体现在“天人合一”,即遵循人体实际情况和综合考虑人体所处的环境、气候等因素来发挥中药治疗的最佳效果。根本理论是指“治标要治本”,治本才是最终要达到的治疗结果。

1.阴阳学说——中医用阴阳这两种正反面的观点来代表人体疾病和病症现象的属性,根据其属性从根本上治疗和补足,使身体痊愈,到达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般来说,阴阳学说在临床中医上的应用可分为以下几种表现特征:

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常见于长期身体虚弱或者患有慢性疾病的人。

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躁,声大多言,口渴喜冷饮,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常见于脸部发热,脾气暴躁,肝火旺盛的人。

阴虚: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按则无脉。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

阳虚:畏寒怕冷,手足冰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

亡阴: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饮,烦躁,面色潮红,畏热,舌红而干,脉虚数而无力。一般多见于大失血或脱水的病人。

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一般多见于休克的病人。

在我国中医上,根据阴阳偏盛或者偏衰的情况来为患者“量身定做”药方。如,阳不足,则需要温阳;阴不足,则需要滋阴。此外,我们中医医学还将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性用于帮助患者调节体内阴阳和谐,达到治本的宗旨。

2.气血学说——中医将人体的内气和血液统称为气血。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水池,血液就是水池里的水,精气就是水池的抽水和排水系统。只有“气”运作起来,人体这个水池才能保持清澈,否则只会“藏污纳垢”变成一塘死水。

人体轻微的“血”和“气”单方面或双方面不足在西医上一般无法得知。当人体的“血”和“气”的不足达到一定程度会引发身体的功能障碍,患上疾病。

气血不足症状自我检测:

1)说话有气无力或中气不足,经常觉得疲累、四肢无力。

2)脸色苍白,没有血色或者肌肤颜色偏黄。

3)两协肋骨刺痛,肠胃纳气、经常性打嗝。

4)经常性心悸、胸闷,或心胸疼痛,唇暗,舌有紫气。

5)肢体容易麻木,僵痛,手足逆冷或异常发热。

6)女性经前或行经时*胀痛,经量少或行而不畅,逐渐增多,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则痛感减少或消失,伴有经前胸肋胀痛。

7)男性睾丸坠胀不适,或有血尿,血精。舌质紫或有瘀点。

以上症状有3条以上符合,则可能体内气血不畅、淤塞或者气血不足。中医解除气血瘀滞,滋补气血主要采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常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有当归、赤芍、川芎、丹参、丹皮、郁金、桃仁等。此外,用川穹炖生鸡蛋也是滋补气血的好方法。

中医用滋补气血的方法来达到西医上的加速新陈代谢的目的,从根本上保证人体内环境器官的健康运作,达到治本的宗旨。

3.藏象五系统学说——中医将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称为藏象五系统。中医的藏象五系统不仅仅是对于西医上的心、肝、脾、肺、肾五大器官,更是其器官对应的整个系统。只有按照整个系统,统筹兼治,才能达到将病症“连根拔起”的目的。

4.体质学说——中医体质学是指根据人体内环境的实际情况划分为九种不同的体质类型,从体质上根据患者的病症来对症下药达到治本的目的。

我国中医将人体体质划分为以下九种类型:

平和体质:平和体质是指健康的体质,其阴阳气血调和,体型适中、面色红润、精神面貌佳为主要特征。

中医调节的方法:饮食有节制,三餐准时,七八分饱,冷热相宜,粗细合理搭配。

气虚体质:气虚体质是指人体精气不足的体质。这类型体质的人声线低,容易出汗,容易疲惫、气短,换季容易感染上感冒。

中医调节的方法:多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中药,如人参、黄芪、党参等,少食空心菜、生萝卜等。

阳虚体质:阳虚体质是指体内阳气不足的体质。这类型体质的人畏寒怕冷,经常感到手脚发凉。

中医调节的方法:多食温阳的中药,如鹿茸、巴戟天、沙苑子等,牛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

阴虚体质:阴虚体质的人是指体内阴气不足的体质。这类型体质的人,怕热,口干唇燥,眼睛干涩,经常大便干结,容易失眠。

中医调节的方法:多食滋阴的中药,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少食羊肉、韭菜、辣椒等性温燥的食物。

血淤体质:血瘀体质的人是指体内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淤塞不行的体质。这类型的人皮肤较粗糙,*肥胖,脸色偏黄,女性多月经不调。

中医调节的方法:多食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山楂、当归、丹参等,少食肥肉等滋腻之品,要保持适度的运动。

痰湿体质:痰湿体质是指由于肥胖导致的湿气等积留在体内的体质。这类型的人多体形肥胖,腹部较多赘肉,容易出汗,皮肤偏油。

中药调节的方法:多食用化痰祛湿的中药,如茯苓、薏米、山楂等,少食油腻的食物。

湿热体质:湿热体质是指湿气和*积留在体内的体质。这类型的人脸部多油,易生粉刺,皮肤易过敏,瘙痒,易动怒,经常感到口苦、口臭等症状。

中药调节的方法:多食用甘寒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金银花,车前草,节节草等,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忌油腻。

气郁体质:气郁体质是指由于体内精气不顺导致人体精神萎靡的体质。这类型的人多体形偏瘦,情绪低沉,消极悲观,伴随不同程度的胸闷,容易失眠。

中药调节的方法:多食用多行气、解郁的食物,如山楂、橘皮、菊花等,宜多参加户外群体活动。

特禀体质:特禀是指先天性患有某种特殊病症的体质。这类型的人多以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为主要表现特征。

中药调节的方法:多食用益气固表的中药,如黄芪、黄芩、白术等,少食辛辣的食品。

5.经络学说——中医将人体的气血通道划分为经脉和脉络两部分。由经脉织出一张遍布全身的网络称为经络。中医会根据病患不同部分的病患情况,用针灸等方法使其经络畅通,从根本上消除病患者的疼痛,达到治本的目的。

中医是一门系统而精深的医学,其原则是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最佳治疗方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三、中医的目标是长寿

与其它医学不同的是,中医的目标是长寿。中医不仅是一门治病的学问,还是一门养生的学问。中医精妙之处在于人们能通过自学来领悟中医中的养生精髓,从而达到治病不求人,健康长寿的目标。

中医养生的精髓在于顺应四时时节,补充精气,使静脉畅通,调节情志,从而达到调节和保护五脏的目的。

中医认为人体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当婴儿离开母体直至老去都顺应“天人合一”这一规律。天气寒冷,人体会感觉到冷,做出发抖,打颤的反应。天气炎热,人体会感觉到热气,做出流汗的反应。因此,养生治病也要顺从“天人合一”。我们常说,春夏滋阴,秋冬补阳说的就是顺应时节来调养生息。

在养生治疗中,要注意补充精气,食用益气固表的食物或者药材,来达到使全身气血通畅的目的,好比一股蒸热源源不断地推动身体这幅机器运转。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调节个人的情志。因为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红楼梦》里的林妹妹就是因为悲伤过度,经常郁郁寡欢伤及肺部,导致过早香消玉殒。情志与人体五脏息息相关,是一个系统相互关联的整体。在养生保健中,尤其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志。适度练习书法、绘画、参加舞蹈和气功锻炼等活动,都有助于调节情志,养生保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