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异株》第001章 通古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08年6月30rì黎明,一只成年驯鹿走出辽阔的西伯利亚丛林,迈着轻快的碎步,来到通古斯河边。

河面上水雾荡漾,能见度不好,河水清澈宁静,驯鹿的前蹄荡起水花,一只伏在水草上的蚂蚱被惊醒,匆匆跃入草丛中。

这只惊慌失措的蚂蚱让驯鹿感到疑惑。在蚂蚱起跳的瞬间,驯鹿听见了一个陌生的声音,刚开始,它以为那是蚂蚱跳跃而引起的空气震颤,在森林中,空气震颤常常会发生,逃窜的蚂蚱、狩猎的蛇,发情鼹鼠,的都会在迅速的位移中,搅扰空气,产生特有的声波。

不过,驯鹿很快否定了这个判断。

那个声音很沉闷,完全不同于只蚂蚱展翅的扰动,而且,蚂蚱早已经稳稳地站在了不远处的草叶上,而那个声音却还在持续。

对于驯鹿而言,异乎寻常的声音,往往意味着某种未知的危险。

驯鹿摇动起了尾巴,发出了jǐng告信号,尽管,它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危险,也不知道,危险将会来自哪里。

然后,它抬头来,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奇异美妙的景象。

南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火球。

那不是太阳升起的方位!火球比太阳更加耀眼!

伴着刺耳的噪音,火球呼啸而来,黎明的天空中霞光万道。

狂风大作,热浪滚滚,草木倒伏,折裂崩摧。惊慌失措的鸟雀腾空而起,它们飞到半空中,羽翼开始燃烧,纷纷坠落,空气中满是皮肉烧焦的气息,。

难以忍受的炙热从天而降,森林开始燃烧。驯鹿一声长鸣,跃入冰冷的河水中。

大火从天而降,天空、森林和通古斯河,陷入一片火海。

紧接着,一道白光划过西伯利亚辽阔的土地,森林、草地、河滩、河水,连同那只跃入河水的驯鹿,同时蒸发了。

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以通古斯河为中心的2000平方公里的大地,陷入一片漆黑。

通古斯大爆炸将面积2000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森林夷为平地。爆炸产生的白光照亮了黎明前的整个欧洲,而英吉利海峡边,英国伦敦所有的电灯骤然熄灭,陷入一片漆黑。剧烈的震感传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而爆炸发生的通古斯地区方圆9000英里的天空,被一种yīn森的橘黄sè雾霾笼罩,数月不散。

据测算,通古斯爆炸其威力大约相当于10到20兆吨TNT,这一威力是在广岛投放的原子弹的1000倍,爆炸原因不详。

在爆炸发生后,不断有科学考察队前往通古斯地区,寻找大爆炸发生的原因。

1913年,俄国生物学家伊凡诺夫斯基率领一个考察小组来到爆炸发生的中心地区。

伊凡诺夫斯基,圣彼得堡大学生物学教授,是一位从事微生物研究的生物学家。

1676年,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通过显微镜,人们发现了一个微小生物世界,在这个肉眼看不见的世界上,活跃着许许多多球形、杆形、螺旋形的生物**,它们无处不在。人类开始意识到,在人类目力不及的微观世界上,有着一个与我们平行的生命世界,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大量的生命体,它们似乎与人类为代表的高等生命体生活在不同的维度上。

这些生命体就是所谓细菌。

此后,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开创了细菌的生理学时代,巴斯德的研究表明,和高等生物一样,细菌也有着自己的生命法则和习xìng。

此后,郭霍建立了细菌学研究实验手段,提出了著名的郭霍法则。随着郭霍实验学的诞生,细菌学发展突飞猛进,十九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人们从人类的机体和环境中,分离出了大量细菌群落,每一个群落称为“株”,每一株细菌有着自身特有的形态和结构。

而且,人们发现,细菌与高等生命体的生存世界,并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互交叉,细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的疾病与健康。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决定着到细菌的生存与繁殖。

细菌学研究是当时学术界的热门,无数科学家被这个微生物世界所吸引,纷纷投身于细菌学研究。他们大多数是治学严谨的学者,但也不乏投机份子。

细菌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理论体系尚不完备,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一门学科而言,这是很容易出成就的时候。只要拿出一两个实验,就可以提出一个理论,甚至,有些学术骗子连实验也不做,凭想像搞出一套说法,只要能自圆其说,别人就难以无法反驳,接着,荣誉、金钱自然就来了。

所以,在十九世纪的细菌学领域,学术骗子大行其道。

在人们看来,伊凡诺夫斯基就是一个学术骗子。

这位圣彼得堡大学的教授,提出了一个让人们匪夷所思的理论。他把细菌过滤器处理过的、有病的烟叶滤汁擦在正常的烟叶上,这些草叶随后生病了。于是,这位教授声称,有一种比细菌更小的生命体存在,这种生命体能够通过细菌过滤器,传播疾病,而且,其致病力比细菌高出一千倍。

伊凡诺夫斯基的说法,被人们传为笑谈。因为,要想穿过细菌过滤器,这个生命体至少要比细菌小数千倍!只有化学分子才能达到这个尺度,在这个尺度上,根本不能携带生命活xìng所必须的所有物质。而且,人们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也观测不到能够穿透细菌过滤器的微小生命体。

经验理论表明,伊凡诺夫斯基是在危言耸听,或者哗众取宠。欧洲学术界对伊凡诺夫斯基的理论不屑一顾,圣彼得堡大学校方甚至停止了他的研究经费,责令伊凡诺夫斯基立即停止发表他那种怪异的言论,否则,将以学术欺诈把他开除出校。

伊凡诺夫斯基的学术生涯岌岌可危。

而就在这个时候,伊凡诺夫斯基突然声称要从生物学角度,研究大爆炸发生的原因。

伊凡诺夫斯基的声明一经发出,学术界一片哗然。

通古斯大爆炸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一位微生物学家去研究。爆炸是一种物理或者化学现象,与生物学毫无关联。而且,通古斯爆炸的当量,摧毁了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所有生物体,在爆炸中心地带,所有有机物化为一片灰烬,连成形的生物体遗体都不存在了,即便是从事正常的生物学研究也无从下手,何谈爆炸线索。

人们普遍认为,伊凡诺夫斯基是为了挽救自己岌岌可危的学术地位,病急乱投医。当然,人们也承认,将大爆炸与微生物学联系起来,的确是一个编故事的好素材,不过,这应该是小说家的事,而不是科学家的事。

圣彼得堡大学和欧洲所有的研究机构都拒绝了伊凡诺夫斯基的经费申请。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人愿意把宝贵的学术经费,送给一个几乎已经被认定是学术骗子的人,那不是肉包子打狗嘛!

然而,让人们大跌眼镜的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私人给了伊凡诺夫斯基一大笔钱!

在圣彼得堡、以至于在整个欧洲,人们都认为,沙皇尼古拉二世疯了!那个时候,风雨飘摇中的俄国,革命一触即发,尼古拉二世束手无策,据说,他患上了抑郁症,整天神不守舍,结果,被伊凡诺夫斯基的花言巧语忽悠了。

学者们聚集在圣彼得堡沙龙里,摇头叹气:“可怜的尼古拉!”

还有一些学者则是焦急地等待伊凡诺夫斯基从通古斯回来,因为,他们准备好了揭穿伊凡诺夫斯基骗局的论据,迫不及待地要与他过过招!

四个月后,伊凡诺夫斯基回到了圣彼得堡,一头钻进了实验室。

沙龙里的人们多方邀请伊凡诺夫斯基来沙龙聚会,他们憋足了劲,要好好奚落一下这个学术骗子,让他无地自容。

然而,伊凡诺夫斯基拒绝了一切社交活动,甚至拒绝会客。

有小道消息说,伊凡诺夫斯基从通古斯大爆炸的现场土壤中分离到了很多芽孢。伊凡诺夫斯基就是在实验室里鼓捣这些芽孢。

在十九世纪末期的生物学界,芽孢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了。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状态或者应激状态。当生存环境极端恶化、营养严重缺乏时,细菌会停止一切生命活动,将生命物质收缩到一层坚硬的外壳内。这层外壳极其坚固,如同一座花岗岩堡垒,可以抵抗高温、干燥、辐shè、化学毒物的攻击,细菌就躲在这个堡垒之中,偃旗息鼓,等待复活的时机。

芽孢散落在土壤、岩石、水、空气中,表面看来,他们没有生命迹象。然而,它们的生命活xìng并没有消失,它们随遇而安,一旦外部条件成熟,芽孢复活,形成新的细菌。

所以,在经历了大爆炸的通古斯地区土壤中发现芽孢,原本就不足为奇。大爆炸后,地表生物几近绝迹,而深层土壤中的细菌转化为芽孢以自保,这本就是细菌的自然本能。

所以,芽孢是大爆炸的结果,而不是大爆炸的原因。

人们相信,伊凡诺夫斯基故意颠倒因果关系,其实是黔驴技穷,他害怕被当面揭穿,找了个借口把自己藏在了实验室里。

三个月后,传来小道消息,伊凡诺夫斯基从芽孢中复活分离了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数十种细菌。

沙龙里的人们哑然失笑。土壤中的芽孢本来就是这些常见细菌形成了,而芽孢复活后,自然又会变回这些细菌。而且,要让芽孢复活,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给予适当的温度和营养环境,芽孢们都会迫不及待地生根发芽,细菌和人类一样,都喜欢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

一年过去了,伊凡诺夫斯基仍然没有离开实验室,人们在圣彼得堡的大街上,再也没见到过他。人们猜测,他因为没法向沙皇尼古拉交待,早已经金蝉脱壳,跑到了南美洲避难去了。

渐渐地,人们淡忘了伊凡诺夫斯基。

人们在饭后茶余偶然会提到他:“那是一个可怜的人,为了出名,他什么都不要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国学术研究陷入停滞,不管是细菌学还是通古斯大爆炸,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1917年,风雨飘摇中的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垮台,被囚禁在叶卡捷琳堡。第二年,十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被布尔什维克秘密jǐng察处决,死于非命。

紧接着,俄国陷入长期内战中,布尔什维克与十四国派遣军在俄罗斯大地上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战火燃遍从西伯利亚到波罗的海的广大区域。直到1920年,这场惨烈的内战,以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告终,苏维埃联盟代替俄罗斯,成为了一个幅员辽阔的新兴帝国。

而伊凡诺夫斯基的名字,再也无人提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