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风云初唐》第三章刑部如水 发现番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从长乐王因违法被处决后,整个刑部工作好做多了,刑部尚书虽然不相信长乐王就是因为违反新定的《贞观律》被处决,但还是很乐意看到这个杀鸡儆猴,看来长乐王很不得人心,刑部尚书虽然不知道楚王在里面干了些什么,但是多年的当官直觉告诉他,楚王出手了,对李宽是更加客气,刑部别的官员见顶头上司这样对楚王,对李宽也是更加恭敬,李宽在刑部过的有滋有味。

乐极生悲,就在长乐王被李世民秘密下旨赐死后的第三天,宇文士及也从凉州赶回,向李世民汇报长乐王在凉州的所作所为,李世民一听,赐死长乐不冤,长乐王在凉州鱼肉乡里,无恶不作,但看他表现没有谋反迹象,只是把纨绔子弟的做法扩大了百倍,怎么有人汇报长乐王准备占地为王谋反,李世民心里怀疑,面不显,对宇文士及夸奖一番让他下去,随后李世民招来暗人去打听何人散布长乐王要谋反的言论。

一查查到了言论是杜如晦和李宽商议后传出的,李世民没有认为这是李宽自己想的,认为是杜如晦为了帮李宽,自己干出来的,只有这些老臣才知道自己对这些作恶多端的堂兄弟们早起杀心,探探自己的底线,帮自己实行新法,以前房玄龄几个做的更厉害。李世民对杜如晦没有什么想法,可是对李宽有想法了,你什么时候和我的臣子走的这么近?为帮你造皇室的瑶,想干什么?(对,杜如晦干,就是帮推行新法,李宽干,不可以)行,这么有空,找点事你做做。

随后李世民就下了一道旨给刑部,指明要李宽就如何实行新法,做出一份计划,特别注明要李宽dú lì完成,刑部的人都对李宽露出羡慕的眼光,这是陛下对楚王的重视啊,还是好好抱住楚王的大腿,瞄了瞄楚王大腿还小,不管了抱着呗。李宽原不知道李世民怎么叫他干这事,遇到杜如晦才知道,李世民知道了长乐王的事,还好李世民认为是杜如晦干的,对自己只是敲打一番,没有认为自己能做出什么结果。

李宽告诫自己以后一定要更加小心,这次是杜如晦帮自己挡了,让自己躲在后面,虽说自己是真心想帮李世民,帮炎黄子弟,要有命才行。李宽本不愿再做施法计划,可是李世民几乎天天让小太监来催,李宽要是真不会也算了,心一横,做。

隔了两rì,李宽把新做出的施法计划让小太监带给李世民,李世民刚拿到计划,还不以为然,自己的谋士都没有商议周全,黄口小儿几天就做出来了,随手打开蜀纸(早在唐代,成都产麻纸已冠绝天下。浣花溪边,集中了近百家造纸作坊。唐、,李世民便凝重了,好切合自己的想法,再看下去,李世民呆了,让人把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叫来。

几位大臣很快就来到御书房,李世民看着他们一会,几人不知李世民想什么,没有言语,李世民拿起奏章,让几人传看,几人看完心中大惊,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这几rì就在琢磨怎样让《贞观律》更好的颁布下去,虽然长乐王的赐死让《贞观律》在长安能够施法,但是在别的州县遇到很大阻挠,先不谈五姓七望,就是乡下的一些绅士也不顾法律,地方官绅勾结,没法子管理,能全杀了?

这份奏章,把施法总结成四块,房玄龄、长孙无忌原不知道怎样办,现在这份奏章虽然只是起大纲作用,他们却可以在大纲下补充条款,让《贞观律》稳顺的颁行下去。李宽这份奏折总结就是四条:

第一条,提高百姓,官员认识为先,牢固树立依法施政的观念(先入为主)

第二条,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舆论宣传)

第三条,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人的建设)

第四条,监督机制为突破口,促进依法施政工作更加公正、公开、透明(监察御史)

长孙无忌等人一直在想官员执法的公正,铁面无私,从没考虑要对百姓宣传,让他们知道有法这回事,若真按奏章所讲深入持久的进行舆论宣传,百姓懂法,守法成了大势,不要谈地方绅士,就是五姓七望也无可奈何,最主要的是还有监察部门,这样官员也不敢随意和地方勾结。

房玄龄等人看完,拱手向李世民拜谢,“恭喜陛下又得良相,不知能否引荐一番?”李世民真心想拍桌子,在秦王也没见李宽有什么才情,一个人默默呆在小院里,怎么离开秦王府,干了几件都是大事?藏拙?还是……

李世民想想,还是没把李宽讲出来,只有杜如晦猜测可能是楚王的想法,长孙无忌、房玄龄按着李宽提出的施法方向,马上就执行开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

李世民经过长孙多次开解,心放开些,让楚王干吧,也没再找李宽麻烦,只是有时会无缘无故在上早朝时盯着李宽出神,百官一见,这是楚王受陛下重视啊,得楚王府的拜帖又多啦几张。

李宽见这几rì没什么事,每天下朝后也不去刑部了,还和田老实到西市逛逛,李宽看着时间还有8个多月就是贞观二年的二三月,蝗灾,这种你知道历史走向却没有办法的无力感,让李宽心急如焚。李宽在田老实车上回想玉米、番薯这些高产作物真的要到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从吕宋(今菲律宾)引进中国,又细想不对啊,玉米可能是要引进,但是番薯在晋嵇含著《南方草木状》,其言曰:“甘薯,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煮食之,味如薯蓣,xìng不甚冷,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唯掘地种甘薯。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圃贮之,以充粮糗,是名薯粮。”嵇为晋时人,可知中国晋时,已有甘薯矣,何待十八世纪,印度人之传入?又何待明末,西人东来之传入?

到底怎么办?到了西市李宽和田老实下马闲逛,李宽多往闽广地的行商中间靠,问问他们,西市的好多商人都认识这个小家伙,很是喜爱李宽,还好他们不知道李宽是楚王,要不放不开。李宽又到上次去过的福建行商店铺中,上次店铺主人讲回去进货,李宽让他帮着打听打听番薯的事,今天来碰碰运气,刚进店门,福建商人看李宽进门,没要李宽讲话,自己就先开口了“宽哥,你要找的番薯,我到朱崖洲【孙吴所置名朱崖,治徐闻(今县西),在雷州半岛,称海南岛为朱崖洲。晋废。隋再在海南岛置郡(珠崖、儋耳、临振),珠崖治所在今琼山东南。唐改崖州,废州存郡时又曾称珠崖郡。】帮你找到了,不过有两种,一种是我们本地长的,还有一种是是捕鱼人在海上遇到外国人给的,反正我没见过,你瞧瞧。”

李宽开始听到老板说要找的番薯没在意,谁想真的找到了,李宽欣喜若狂,忙追着老板要看番薯,老板不在逗弄李宽,让伙计把自己带回的样品拿出来,李宽激动地看着眼前的番薯,好像真不一样,一种自己就没见过,还有一种和现在的差不多,两种有什么差别?

求推荐,收藏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