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吴承恩拎着脑袋写西游记》第三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好皇帝与好孩子的血泪

第三章·

拿《三国志通俗演义》说事

正德年间,朝中形成了两股势力:以张太后为首的“后党”和以江彬为首的“奸党”,正皇帝朱厚照实际上已经成了傀儡。 无弹出广告文本小说站张太后欲除掉江彬,自己取朱氏而代之,奈何江彬乃当时第一勇士,掌握京城10军队,稍有不慎,必然打虎不成反被虎伤。江彬欲除去张太后,自己坐享天下,却又因为张太后代表着皇室,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天下朱氏亲王必起兵将他剁成肉泥。所以,两派明争暗斗,谁都不敢草率行事。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正德皇帝朱厚照崩。因为身后无子,又无半个字的遗诏,他的母亲张太后便与朝中重臣商议,准备立兴王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为帝。因为兴王朱祐杬已死,朱厚熜年仅14岁,便于控制,继续做自己的傀儡。而江彬却要立好妓爱娼的汝安王或胆小怕事的寿定王为帝,目的是让他们做自己的掌上玩物,为自己篡国作准备。最后,在张太后与江彬的权力较量中,双方达成了朱厚熜、汝安王、寿定王三人先到为君,后到为臣的协议。

兴王府所在地安陆府(承天府前身)离京城三千里,汝安王府离京城八百里,而寿定王府离京城只有六百里,登上帝位的希望最大。但是汝安王仅用一封恫吓信就镇住了寿定王,让他自动放弃了竞争。这样一来,竞争帝位的就只有汝安王和兴王世子朱厚熜两个人了。然而三千里对八百里,在当时交通不便,完全靠骑马步行的条件下,胜负的结果可想而知,朱厚熜根本没有任何希望。事实上,在朱厚熜还没有接到进京继承皇位消息的时候,汝安王就已经向京城出发了。

进京城继承皇位,那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军队护驾,乐队开道,沿途官员接送,三里一小宴,五里一大宴,龟爬蜗行,想快也快不了。

却说诏书送到了兴王府,为了抢在汝安王的前面赶到京城,兴王府的门客严嵩说服了十五岁还差4个月的朱厚熜,抛弃封建礼教和个人荣辱,找了个面貌相似的假“朱厚熜”率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从官道上向京城进发,掩人耳目,麻痹汝安王和江彬。朱厚熜自己却化装成一个囚犯,在几个心腹家将的保护下,抄小路日夜兼程向京城赶来。就这样,朱厚熜抢在汝安王的前面赶到了京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掉了江彬,坐上了龙椅。他就是当今圣上——嘉靖皇帝。

兴王朱祐杬与妻子蒋氏恩爱了一生,未纳一个小妾。他们生育了几个儿女,最后长大成人的仅嘉靖皇帝一人。儿子当了皇帝,当然要把寡母接到自己身边了。离开家乡的时候,乡亲们自发的到王府欢送。有一个乡亲说:王妃(此时蒋氏还没有册封太后),我有一个孙子,今年十四岁了,你把他带到京城,报效国家吧!此言一出,大家纷纷说:是呀王妃,我的小儿子也是十四岁,你把他带到京城,效忠皇上吧;我的外孙刚满十五岁,你把他带到京城……蒋氏听了,非常高兴,说:乡亲们,只要你们相信我,就尽管把你们的孩子交给我吧,我一定会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好好看待的。皇帝的母亲,谁会不相信呀!于是,乡亲们纷纷把自己的子弟送到了王府,共一百八十七人,由蒋氏带进了京城。

回头再说张太后原本早有了篡国之意,她之所以要立年幼的朱厚熜为帝,就是看中了他们孤儿寡母好摆弄。年幼的嘉靖皇帝发现自己虽然坐到了龙椅上,其实就是张太后手里的一个玩物,什么时候被她玩厌了,就会被她一脚踹出龙椅。但这时嘉靖皇帝还不是一条龙,而是一条没鳞的泥鳅,想跟张太后斗,无疑是以卵击石,他手里的唯一本钱就是母亲蒋氏从家乡带来的那一百八十七个孩子。

为了战胜张太后,挽救大明江山,年幼的嘉靖皇帝开始走钢丝绳了。一天,他把武定侯郭勋叫到跟前,说:“你找几个当朝的顶尖文士,朕要亲自带着他们修改《三国志演义》。”《三国志演义》是一部流传在大街小巷的民间话本小说,郭勋不知道嘉靖皇帝为什么会对它这么感兴趣,便好奇地问:“皇上修改它干什么?”嘉靖皇帝说:“朕自幼爱听艺人说书,对《三国》情有独钟。但朕觉得它仍有许多不尽意之处。所以,想修改好了,让它更加有魅力,更加能够引人入胜。”郭勋说:“皇上初登大位,有多少国事等着皇上去处理,岂能沉缅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中!”嘉靖皇帝不高兴地说:“国事自有太后和大臣们去处理,朕的事情要你管么?”郭勋喏喏,不敢再说。

最早版本《三国志》是颂曹抑刘、孙的。因为曹操手里有汉献帝,他名义上也是汉相。所以,曹操代表汉献帝讨伐诸侯安定天下是名正言顺的,刘备和东吴孙氏跟他作对,就是犯上作乱的贼子。根据《三国志》改编的话本小说《三国志演义》则变为颂孙抑曹。原因是作者“东原罗贯中”跟元未农民起义首领张士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谓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东原罗贯中”是在寓意张士诚就是东吴孙权,造反有理。

嘉靖皇帝率领当朝的七八名顶尖文士,对《三国志演义》大动干戈,更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主题更鲜明,明确称曹操“明为汉相,实为汉贼”,刘备才是皇室之胄,大汉的正统。并着意抬高关羽、张飞等人的形象,刻意宣传他们的忠君思想,于嘉靖元年(1522)七月,由朝廷刊刻问世,面向全国大量发行。在发行的时候,嘉靖皇帝还孩子气的规定,从此以后,凡说书、弹唱的艺人,说、唱《三国》时,必须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准,否则严惩。大家听了,都暗暗发笑:你自己随意乱改,还要别人都按你改的样子去说书弹唱,真的是个孩子,也太可笑了!

然而,谁也没料到修改《三国志演义》却是嘉靖皇帝精心策划的一个挽救大明王朝的巨大战役:一、是嘉靖皇帝向张太后宣战的檄文。他用《三国志通俗演义》向天下人暗示,张太后就是曹操、“明贼”,自己才是“刘备”,皇室之胄,大明天子。大家千万要认清目标,不要站错了队。二、成功的为自己赢得了时间,换来了相应的决战资本。嘉靖皇帝表面上仿效刘备后园种菜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专心致志地埋头去修改《三国志通俗演义》,实际上他对母亲带来的那帮孩子进行了严格的训练,然后将一部分留在自己身边当贴身侍卫,一部分安排到御林军、锦衣卫里担任班排长一样的低级军官。高层的政治斗争,普通的军卒并不清楚,他们见这些孩子都是蒋太后从家乡带来的,以后必然前途无量,便争向跟他们结交,从而使这些孩子实际控制了一部分人,关键时候,会有一部分军队坚定的站在嘉靖皇帝的身边。

嘉靖三年(1524),张氏的篡国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嘉靖皇帝再不动手,大明王朝就有被颠覆的可能。而此时,嘉靖皇帝虽然依靠那帮孩子有了一点本钱,但要公开跟张太后斗,仍然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在经过了深思熟虑后,嘉靖皇帝终于以“皇考”为名,拉开了跟张太后决战的序幕。

“皇考”是什么意思?就是皇室族谱上怎样记载皇帝的身世。嘉靖皇帝继位之初,张太后为了控制他,就软硬兼施逼他承认了是自己的养子,母亲对儿子,能够“垂帘听政”嘛!就在大家都认为嘉靖皇帝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孩子的时候,嘉靖三年十月,十七岁的嘉靖皇帝突然不承认自己是张太后的养子了。他在金銮殿上哭哭啼啼,央文臣,求武将,请大家还原他的身世,不要歪曲事实。但大家早已不把他当一个皇帝看了,谁也不理他的茬。嘉靖皇帝哭,他们就笑,嘉靖皇帝闹,他们就厉声斥责,甚至侮辱。

一天,嘉靖皇帝又在金銮殿上哭求大家:“各位爱卿,朕求你们了。朕不是太后的养子,是在兴王府长大的,这一点你们都知道啊!人心都是肉长的,你们为什么不让朕认自己的亲生母亲呢!”

兵部侍郎崔某是铁杆“后党”,他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国家的军权,只等张氏篡国,他就跟着飞黄腾达。这时听了嘉靖皇帝的话,他就放肆地侮辱道:“太后认你为养子,这是对你的莫大恩赐。你生母老土一个,难道做她的儿子比做太后的儿子荣耀?”

哭哭啼啼的嘉靖皇帝大怒道:“大胆狗才,竟敢侮辱朕的母亲。来人啦,将这个狗才当场打死!”

嘉靖皇帝话音未落,一个担任侍卫的孩子冲了进来,他抡圆了手中的棍子,对着崔某的脑袋就是一棍。可怜崔某还没反应出是怎么回事,就给阎王当鬼差去了。

崔某死于非命,不但众臣愕然,就是嘉靖皇帝也傻了。他大骂那个孩子:“狗奴才,朕说打死崔爱卿,那不过是一句气话,你怎么真就把他打死了!来人啦,把这个狗奴才抓起来,朕要严办!”一个同伙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被打死了,那些“后党”分子当然不会甘休,非要当场处决那个孩子不可。嘉靖皇帝哭道:“要怪就怪朕,是朕一时失口说要打死崔爱卿,才给崔爱卿带来了灾难。朕一定厚恤其遗属,求大家给这个侍卫一条生路吧,他还年轻呀!”“后党”们当然不会为嘉靖皇帝的哀求所动,他们当时就处死了那个孩子。

“凶手”既已偿命,遗属也得到了厚恤,事情就算过去了。对于这次的意外事件,谁也没有往深处去想,甚至还有人暗暗庆幸:崔某死了,正好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升官发财的机会!

其实,崔某之死并非意外,而是嘉靖皇帝的一个策略,他要制造一种假象,在不动声色中剪除那些手握实权能够动摇国家的“后党”分子,从而达到挽救大明江山的目的。而张太后及其党羽却一直蒙在鼓里,等嘉靖皇帝用这种方式连续除掉了几个凶恶的“后党”分子,大家都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却什么都晚了。

在这次生死搏斗中,嘉靖皇帝先后打死、打伤、充军、罢黜大臣(后党)共一百四十三名,彻底地夺回了属于自己的皇权。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之争。为了这次胜利,,蒋氏带来的那帮孩子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几个甚至为此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当着嘉靖皇帝的面,被那些“后党”分子处死的。他们的死让嘉靖皇帝痛彻心脾,也成了蒋氏一生中最大的楚痛。此后只要事关那帮孩子,都会触动蒋氏最敏感的神经。直到嘉靖十八年蒋氏去世,她的心仍然紧紧的牵挂着那帮孩子。

多少年过去了,这帮孩子都成了国家的栋梁。恰如茶楼老板所说,他们都已成家立业,有的到外地就职,有的甚至已经弃世,他们再也没有机会齐聚烟雨楼了。不过,因为他们的那段特殊经历,使他们全体结成了生死兄弟,他们正直、忠义,不但嘉靖皇帝视他们为股肱,就是朝野上下也无不对他们侧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