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玄机变》东晋北伐之庾亮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在祖逖死以后,东晋经过王敦和苏峻两次内乱,无力北伐,反而遭到后赵的连年进攻,中原之地尽失,后赵在灭亡了前赵以后,统一了北方大部,国势强盛,后赵的兵锋直逼江汉。襄阳等地区一度都失守了,后东晋名将太尉陶侃派其子陶斌与南中郎将桓宣趁后赵进攻江西的机会,乘机收复了襄阳和新野地区。桓宣镇守襄阳十余年,全力经营,力拒后赵,稳定了长江中上游的局面。人们认为桓宣的功劳仅次于祖逖。赵主石虎南游,后赵有数十骑出现在历阳。朝廷接到历阳太守的报告后一片恐慌,急忙分派人马救援历阳,并且派人马防守京城。后来得知敌人不多,而且已经撤退了,才解除戒备。由此可见东晋朝廷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畏惧。朝廷并不以自己的恐慌为耻,反而把报告情况的历阳太守袁耽以轻妄的罪名撤职。

后太尉陶侃去世,东晋任命平西将军庾亮为征西将军,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军事、领江、豫、荆三州刺史,驻屯武昌。庾亮因为自己处置失当,激起了苏峻的叛乱,所以想为王室立功,北伐收复中原。他在江汉间做了一番军事布置,派司州刺史桓宣镇守襄阳,梁州刺史庾怿镇守魏兴,南郡太守庾翼镇守江陵,豫州刺史、征虏将军毛宝与西阳太守樊峻率领精兵万余镇守邾城。派参军李松攻破了成汉的巴郡和江阳。庾亮向朝廷上书请求率领十万人马移防石城,做出击后赵,北伐中原的准备。但是朝廷认为物资储备不足,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太常蔡谟更是做了精辟的分析,认为后赵现在势力强盛,只可凭借长江天险防守,还没有到北伐的时机。朝廷上的意见大都与蔡谟一致,庾亮移防石城的打算没有实现。左卫将军陈光上书请求进攻后赵,朝廷命陈光进攻寿阳,也被蔡谟谏止。庾亮没有灰心,继续向朝廷上书,请求移防石城,做北伐的进取准备。但是这时,后赵开始了大举进攻。

在陶侃镇守武昌的时候,认为江北的邾城军事价值不大,很难防守,而且容易引起敌人的进攻,没有派人马镇守。庾亮却派人马镇守,结果引起了后赵主石虎的注意。石虎派夔安为主帅,率领石鉴、石闵、李农、张豺等五将军,士兵五万进攻荆州和扬州,派两万骑兵进攻邾城。毛宝向庾亮求援,庾亮却认为邾城坚固,不发援兵。当年九月,石闵杀晋将蔡怀,败晋军于沔阴;夔安、李农攻破了沔南;朱宝在白石击败晋军,东晋郑豹等五将军阵亡;张豺攻破了邾城,晋军六千多人阵亡,毛宝、樊峻在突围中溺水身亡;夔安进拒胡亭,进攻江夏,东晋义阳将军黄冲、义阳太守郑进投降。在石城,夔安遇到了东晋竟陵太守李阳的顽强抵抗,李阳击败后赵军队,阵斩五千多敌人。后赵这才撤退,转略汉东,将七千多民户迁到幽州和冀州。由于庾亮的失策,使得北伐还没有行动,东晋就遭到丧师失地的惨败,庾亮不但未能北伐,还上书请罪,请求贬职。第二年,庾亮就在懊悔中死去。庾翼任安西将军,接替庾亮镇守武昌。庾翼很有才能,治理地方非常得力。庾翼也以北伐为己任,联络当时仍臣服于东晋的燕王慕容晃(左边皇,右边光),凉州张骏,准备大举北伐。建元元年七月,后赵汝南太守戴开率领数千人投降。东晋朝廷下诏经略中原,庾翼准备率领部下全部人马北伐。但后来梁州刺史桓宣在丹水失利,桓宣被贬职,惭愤而死。这时晋康帝又死去,新帝即位,北伐的行动被迫停止。庾翼仍在积极贮备粮草,制造兵器,准备北伐。但未等到时机,庾翼就去世了。庾氏家族所策划的北伐行动就此结束了。

庾亮北伐的动机是很积极的,但是当时没有合适的时机,后赵国势强盛,兵精将勇,虽然因为石虎即位发生了内乱,但是很快就被石虎平息,未给东晋可乘之机。庾亮本人缺乏军事才能,从他派军防守邾城这一点看,他的才能远逊陶侃,也不能和祖逖相比,结果北伐之师还未出动,东晋就遭到惨败,北伐的行动胎死腹中。当时朝廷上虽然对北伐之举有反对意见,但是大都是分析了客观条件的中肯意见,和祖逖受到的阻挠和牵制不同。不能说庾亮的北伐受到了朝廷的阻挠。以前有文章认为邾城只是偏师的失利,但从大局看来,邾城的失利是东晋一次大败,所幸东晋还能凭长江固守,而后赵也没有大举南下的计划,东晋才没有遭到更大的失败。庾翼有才能,但也是时机不好,朝廷下诏北伐,但是正遇到国丧,北伐之举受阻。庾翼可以说是壮志未酬。但由于庾翼的提拔,东晋北伐的重要人物--桓温开始进入军队发展,可以说庾翼为桓温的北伐做了铺垫。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