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半个红苹果》(2)期刊末路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柯晓兰坐在靠墙角的未位上,闭着眼专注地反复听着手机耳麦里姜育恒沧凉、无奈而哀怨的吟唱《多年以后》,她感觉这首歌是专门为她今天的心境而唱的:

……

为什么经过多年以后,所有的过与错无法解脱;

为什么经过多年以后,得失的过程如此冷漠。

并不是我冷漠,也不是要让自己孤独,只是心里话该向谁诉说。

我只想要简单的拥有,一片小小真实的天空,不要再有飘零的失落。

为什么经过多年以后,所有的爱与恨不能淡薄;

为什么经过多年以后,风干的伤口心痛依旧。

这些日子就这样经过,今天不再是昨天的我,也*天要面对的更多

……

说好下午两点的会议,过了三点主持会议的人都还没到。本来就小的会客室里,编辑部五个人都静静地坐在靠门这边的两个旧条椅上,晓兰和总编金方玉老师坐一个条椅还显宽松,而旁边三个男人坐一个条椅就有显挤了,但他们谁都没有到对面和两边空着的沙发上去坐。挤就挤一点喽,反正是最后扎堆开会,一散会跨出这道门坎就各奔东西了。屋子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要不是金老师自己掏钱买了苹果桔子香蕉摆在茶几上散点果香,压抑气氛真要让人至息。五个人就那样傻呆呆地闷坐着、等待着命运的重新安排,旁边的三个男人中偶尔会传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终于有人打破沉闷了,是急着要赶火车的李 波。他已经不下十次地在看手机里的时间了,忍不住站起来说:“金老师,我不等了,真的,我要去赶火车。”

金老师看了手表后善意地说:“小李你别急,还有一个多小时哩。你要是提前走了,我们这方天地就少了五分之一景象,不完整了。”

李 波有些急燥地说:“我不要他们给我安排工作,未必自己去讨米要饭还要等他们来送行啊!”

金老师枯涩地笑笑,想了想伸手从面前的果盘里拿个大苹果起身递过去说:“来来来,你先吃个苹果,领导们马上就到。”

李 波接过苹果,认真地盯着老人看了一眼说:“多谢金老师,冲您老这满头白发,我等!”

金老师坐下来长长地喘了口气,说:“是啊,我二十二岁进《竟陵文学》,一晃三十三年了……不舍呀!”见大家都望着自己,老太太连忙说:“来来来,大家吃水果,边吃边说话,把气氛活跃起来,别让领导进门看我们象开追悼会……。”

话音未落,一串谈笑声随着脚步声进了门。领头的是市广新局局长曹正安,跟在后面的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熊莉莉,后面四位都是文广新局的班子成员。晓兰摘耳麦时扫了一眼:嗬,主会的比与会的还多出一人来了。

领导进门的时候,只有金老师起身说了句“欢迎领导……”,可能是想到了这次会议不存在指导工作,老人把话说一半就刹住了。领导们主动地跟被领导们握过手问了安,然后按部就班地在前左右落坐三方。曹局长主持会议说,开会了啊,首先请刘副局长传达市政府关于文化产业改制的文件。

其实市里的文件就是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产业转制指示精神的具体方案。前几年市里对图书馆、新华书店、剧团等实体实行一刀切,财政断粮,股份经营,活水养鱼,自负盈亏。今年全国近600家新闻出版单位都实行了事业体制向民营经济转型,广播电视机构也从体制上全面导入制播分离运作模式的改革,这些报纸电视里都有报道了,大家都知道的。

接着是熊莉莉副部长代表市委对《竟陵文学》杂志的丰功伟绩进行总结,并就停刊作了说明。其实根本用不着谁来总说,编辑们对《竟陵文学》的情感不是几句官场套话能诠释的。

《竟陵文学》自1955年创刊后,在半个多世纪的风尘岁月里,以纯文学的严肃办刊方向呼应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最强音。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杂志年发行量一度越过百万册大关,为社会提供了不少优秀的精神食粮,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人才,被吸收到中国作协队伍里驰骋文坛的作家诗人就不下30 人,还有部分当年的文学青年现在就活跃在政坛官场里。以至《竟陵文学》杂志被升格到跟电视台平级的副局级单位,还得以在前期进行文化产业改制时被保留财政供给编制。然而近五年,刊物已经成为财政包袱了,由月刊变双月刊,又变季刊,从五年前的期刊5000册减三年到3000册,因发行不畅回收的杂志把小仓库里都堆满了。不仅如此,稿源也成了棘手的问题。有实力的作者被出版商高价收买了,有钱有权的玩自费出书,文学爱好者们时兴“文化快餐”,全拿男男女女间的那点事编故事,连字词句标点符号都没校正的文章就命题为“小说”,一个章节接一个章节地丢到网络上去连载,那点击率竞然是一个劲地往上飙。还有手机小说的快速切入,再加上稿费一个劲地往上串,印刷和发行成本也在成倍地往上涨,册页期刊已经被逼上了绝路。

作者题外话:* 敬请 投票 收藏 致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