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苦苦奋斗》第二章 学生公司的兴起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学期里,吉开和日旦由于做生意而经常穿行于学校各寝室,认识吉开的人多了起来,他成了学校的名人。首发而在他们的带动之下,尽管学生做生意之事早已有之,但现在骤然多了起来。毕竟那个年代,广大农村还相当的贫困,而师范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就根在农村,况且学校还存在着收费生这个先天弱势的群体。吉开就成了这个做生意群体的当之无愧的领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时,在吉开的周围,已经云集了吴日旦、王群、刘永等一大批敢作敢为、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学生生意精英,可谓人才济济,猛将如云。于是,在七嘴八舌的怂恿和鼓励之下,一个大胆的、在LD师专史上最具开创性的计划正酝酿着。

阳春布泽的红五月,蓝天高远,艳阳高照,花园似的大学校园里,桃红柳绿,草木疯长,万物生辉,整个世界一片生机盎然。在这个新生命新事物蓬勃生长的季节里,于一个星期天的下午,LD师专一伙不安份的年轻人,齐集在吉开他们的教室里,有如当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他们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一样豪情满怀,壮志凌云。

喧闹过后,大伙坐定。吉开首先道:“诸位同仁,各位兄弟,今天,我们LD师专的学生商界精英们齐聚在一起,目的非常明确,我们就是要整合师专的各种经商力量,由原来的小打小闹变成今后的大刀阔斧,在LD师专史上破天荒地成立第一个学生公司,诸君以为如何?又有何良策?请畅所欲言。”

“当前,我神州大地商潮涌动,我们岂能躲在象牙塔里无动于衷?我们只能急流勇进。我们现在就是要锻炼自己,为今后干一番事业做准备。”已是大三毕业班大哥级别的王群也跟着鼓劲。

“许多知名大学都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都有学生公司,并且还很成功的。”有人道。

“大家应该听说过,美国不是有个比尔?盖茨吗?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就开始创办微软公司,很成功的,后来干脆大学都不读了,成了哈佛大学的肄业生,现在是世界级的大富豪。”日旦道。

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

“中国的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许多‘校园学生大亨’‘校园经纪人’,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一流的大学名校里,都有上千名学生在著名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兼职。在那些省会大城市里,大学生到宾馆里去教外国人学中文,或参与编写工具书,甚至替人排队买火车票,或骑自行车满街贴广告,他们占据着有利的地位,经商打工的方式五花八门、比比皆是哩。”吉开这段时间经常看经济方面的书,今天这些知识可用得着了,鼓动起来了有根有据的。

于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大家凭着一股年轻人的锐气,决定说干就干。

接着大伙就商讨学生公司的名字。

有人说:“就叫LD师专学生公司吧,浅显明白的。”

大伙都反对,认为这样通俗的名字只会显得公司没水准。

又有人提出叫“群英股份公司”或“共谋发展实业公司”等等,也都被大伙一一否定了。吉开就摆出了自己酝酿了好久的名字,说:

“那就叫多谋信息公司吧!多谋,就是各路英豪齐集,谋略多,多谋而后动;但我们是学生公司,没有经济实力,其实只是皮包公司,就不能叫实业公司或股份公司。我们的优势是人员多,地域散布广,信息来源渠道多,我们就强调‘信息’二字。多谋信息公司,言简意赅,又主旨突出,诸君以为咋样?”

大伙沉思体会了一下,就都说:“好,好极了。”

有人还夸道:“高,实在是高!”

毕竟这一段时间,吉开经济方面的著作没有白看,也知道了什么是股份公司,什么是有限公司,什么是实业公司,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区别,讲起来就条条是道。名字就这样定了。下一步是招纳会员,最大程度地扩大影响,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可,于是他们竟异想天开地想把这个皮包公司挂靠在学校开发公司的名下。

上个世纪9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的时候,邓公南巡,东风压倒西风,以其锐不可当之势在神州大地上蓬勃地刮起了第三次商潮。全国上下都像注入了一支兴奋剂,每个人都在谈论辞职、下海、淘金,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作家、博士纷纷走出深宅大院,或在商海岸边浅试水性,或投身到沧浪之中搏风击水。中国人的这种跟风现象,是全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因此,各种各样的公司犹如雨后的春笋冒了出来,让人弄不清真假,街上随便遇到一个什么人,搞不好就是一个什么有限公司的经理。正像有人说的,“70年代的工人,80年代的诗人,90年代的老板”,连街上卖开水的老太太也喜欢别人叫她“某总”。

人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一个永恒的话题,那就是如何赚钱,谈论赚钱的机遇,如果不这样,就表明他没有跟上时代,迟早会被淘汰。财富和机遇就好像近在咫尺,伸手就能摸到。这真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也是个捞世界的大好时代,真正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句话!“十亿国人九亿商”,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几乎没有人不动心,贫乏的似乎只是赚钱的点子,卖老鼠药、卖泡泡糖、卖炒瓜子的在不经意间也成了款爷。白手抓黄金,出售点子也成了发财的门路,何阳这样的点子大王也就顺势而生。当时一般的政府单位,哪怕是教育局、工商局、财政局、交通局、税务局等行政主营部门,都办有自己的开发公司,坚守清贫的学校也闻风而动,许多初中学校、高中学校也有了自己的实业公司,何况大学乎?确实,有许多大学的开发公司就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比如清华同方、北大方正。有时,仅仅一个公司的批文复印件转手就能卖钱。

古人喜欢附庸风雅,是因为那时风雅为社会所尊崇;今人附庸金钱,那也是因为金钱在现代社会的地位无比崇高。

LD师范专科学校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建立了自己的开发公司。原指望能赚点外快,但开发公司建立了几年,连豆腐都开发不出,倒赔进了不少资金,目前主要负责学校的门面、商店等的管理,其实相当于后勤处下的一个部门而已。这是吉开他们找到开发公司的领导后才了解到的情况。

当时,吉开带了二名得力干将找到开发公司办公室,恰好开发公司这段时间没事可做,公司经理李天宇天天就坐在办公室里,除了喝着浓茶,看看报纸外,并不想去操心什么事。

“领导好!想必您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经理了。”吉开他们冒冒失失地闯了进去,又冒冒失失地问,同时冒冒失失地送上一顶人人喜欢的大高帽。

“你们有什么事吗?这里不是学生处,我们可不管学生工作的。”李经理依旧喝着茶,头都没抬一下,懒洋洋地说道。

吉开就如竹筒倒豆子般地将自己异想天开的打算简明扼要地说了出来,自然得到的是李经理漠然的白眼和冷冷的揶揄,但当吉开继续侃侃而谈他们今后的宏伟蓝图,以及他们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时,李经理被眼前这位年轻人的锐气和闯劲打动了,态度有所和缓。最后李经理说:“我们是学校的公办公司,属于学校管辖,挂靠之事难办,不好轻率表态。你们可以先做一做,做出了成就,有了成绩,到时可以考虑考虑你们的提议。”

“好,李经理,谢谢指点,谢谢指教!”吉开他们忙说。

“至于允不允许你们这种学生公司的存在,这主要取决于学校宣传部。你们先去找学校党委宣传部探探情况吧。”末了,李经理又提示道。

于是这伙二椤小子又风风火火地找到了学校宣传部。

宣传部钟部长是一位慈祥和善的长者,老家也是梅山人氏,一听吉开说话的口音,就听出对方的梅山身份,这首先从心理就有点认可和默许眼前这个黑不溜秋的脸颊瘦削的小伙子。钟部长详细听完吉开的陈述,及粗略看了他的报告后,说:“大学生经商,一般的大学都不会支持,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应该放到学习上,多学知识,打好基础。尤其是我们这类师范学校,学生经商有违办学的初衷,应该是持反对态度的。”

“一腔热血付之东流,那岂不是太失望了吧?”吉开嘴上谈笑着说,内心充满了凉意。

看到吉开他们失望的样子,钟部长又转过话锋,说:“不过,我很欣赏你们年轻人的这种闯劲和创新精神,敢为天下先,敢第一个吃螃蟹。你们这种情况我们也是第一次遇到,也没有什么文件规定大学生不可以经商。这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何况你们是一些贫困学生采取的自救活动。”

“知我们者,钟部长也!”吉开他们内心升腾起一股暖流,半是感叹,半是奉承地说。

钟部长没有理会这种肤浅的奉承,顿了顿,又说:“现在是经济社会,***同志都说过,不论白猫黑猫,只要抓得着老鼠的就是好猫。既然开发公司李经理说了嘛,那你们先试着做,看看产生的社会效果咋样,一切等有了成绩再说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