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猿王变》五十一、虽千万人吾往矣(5)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河剑派的付飚,这一番说辞,有几分庇护被困在邪帝碑文上的“妖孽”的意思,让得在场的众多修士都不禁惊讶,纷纷猜测这付飚不知为何,居然开口替王劲辩护,一时间各种议论之声在众多修士之间响起,场面又急剧变化,空气中透露着颇为诡异的氛围。

这时一个中年男子排开众人,踏入场中,故意杨高了音量,让在场的人听得清清楚楚,不紧不慢地对付飚大声说道:“付长老,你这话是在包庇这小子吗?”

付飚早知会有人反对他的提议,但是他没想到,第一反对的,居然是他昔日的得力手下之一,茅山派的弃徒――王冰。

付飚目光中厉色一闪,一股杀气自眉目间升腾,虽然说自己平日对王冰不好也不坏,不冷也不热,但是自己一手操纵明河剑派在俗世中的基业,家大业大,他自忖自己亦未有任何对不起王冰的地方,可是此刻,付飚才深深明白,原来自己一直在养虎为患,这会这个祸根的火苗彻底爆发,表皮的那层薄薄的纸片再也遮掩不住。

“王冰,你干什么,还不退下!”

付飚声色俱厉,对于王冰,他是丝毫不放在心上,这种小虾米的角色,向来还未列为付飚同等级的存在,对于他来说,王冰不过红茶会豢养的一头比较大的宠物而已。

可是,似乎现在这头比较大的宠物,已经进化为了一头猛虎,而且还是具有反骨气质的那种。

王冰自从被茅山派的掌门逐出门墙,一直意志消沉,时常感叹身怀绝技,却无用武之地,在尘世中厮混,虽然荣华富贵唾手可得,但是每次想起在深山岁月中苦修的时光,师父的谆谆教诲,时刻牢记于心。由于一时的不慎,犯下门规,王冰从此漂流,郁郁不得志,直到遇上了明河剑派的付飚。

的确,正如付飚所想的,付飚没有亏待过王冰,甚至还将他列为得力心腹的手下,但是每个存活于世的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无论这个目标是否好坏,是否具有某种品德,又甚或危害社会,他们总是想着要爬得更高更远,对于修道之人来说,便是修行到更为高深的法诀,获得威力巨大的法宝,求得无尽的生命,甚至可以为此而不择手段。

因此王冰在多番努力后,确定终于没法再次回到门派,这才狠下心肠,投入了明河剑派在俗世中的势力红茶会。

加入红茶会,王冰感到自己的一丝希望又回来了,如果自己肯努力,也许有一天能够得到付飚这个明河剑派大长老的赏识,然后推荐自己加入这个名门大派,天道酬勤,王冰相信自己的努力,总有一天会被纳入明河剑派的门墙,每次想着加入了明河剑派之后,再回到茅山派这个小小的门派内,在昔日师兄弟面前耀武扬威,也好吐一口恶气,是如何意气风发的事儿。

但是,一次次的努力,却还是让王冰失望了。每次跟付飚说起有意加入明河剑派的事儿,付飚总是顾左右而言他,只是几个借口便支吾过去,之后这件事情便不了了之。

王冰本来还抱有一丝希望,但是经过多日的努力无果后,也不由颓然放弃,心里早就已经起了离开红茶会的心思。只是他表面上并未有表露出来,直到那次在红茶会的夜总会内,由于自己的儿子王宇调戏一名女子的事情,被付飚事后狠狠教训了一顿,王冰心中暗暗发狠,忖道:“付飚,你这个没眼识的蠢货,老子辛辛苦苦替红茶会做事,你就这么对我。不要给老子机会,一旦有了机会,看老子不整死你。”

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次王冰是接到了胡戈的暗中传信,知道胡戈为鬼神宗所擒,前往了祖阴山,于是王冰带领了属下即刻动身,不过王冰可没蠢到真是去救胡戈跟胡婉儿两个凡人,跟鬼神宗这种庞然大物作对,那是鸡蛋碰石头,飞蛾扑灯火,自寻死路。他只是心想这一次祖阴之行,也许会有意外收获也不一定。

因此在见到了数十万修士齐聚一堂的宏伟场面,王冰不由吃惊甚大,知道此地龙蛇混杂,一个不小心便要被其他修士,一个斩妖除魔的借口给斩杀当场。于是王冰在这一次的祖阴山外围盘旋,也不主动加入战团,他自忖自己虽然在这些众多修士中实力不差,但也没到了那种可以不顾性命的浴血奋战的地步,何况自己没个靠山,纵然死了也是不明不白。

就在王冰迟疑不决之时,一个面貌和蔼的老和尚出现在他面前,这老和尚一身火红僧袍,看上去异于常人,王冰微微沉吟后便开口招呼,那老僧察觉背后有人窥视,本能的反手一挥,一团莲花神印便落入王冰体内。

王冰中了圆枯上人的大光明无上咒法,立刻头脑中昏昏沉沉,意识也混乱无比,也不知怎么,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跟这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的老僧走了。

圆枯上人在未攻破天鬼防御时,在明河剑派的门人弟子身上种下了上千团的莲花神印,这莲花神印出自沧州寺七十二法中的大光明无上咒法,这门法术能够凝聚出朵朵莲花神印,打入他人内心,便能吸收他人念力为己用,形成大光明神火,尤其能够克制邪门之术,是对付鬼物的最强法门。

只是当初圆枯上人并未跟天都剑派的门人说明,这门法术还有一个阴损到了极点的功用,便是一旦被种上了莲花神印的修士,从此便对莲花神印产生依赖,莲花神印犹如寄生在修士体内的毒瘤一般,能够侵蚀修士三魂七魄中的命魂,最终占据整个躯壳,取代修士对肉身阳魄的控制权,不但要听命于施法者的号令,还要从自身抽取法力以补给施法者所需。

这门沧州寺的七十二法之一,乃是创于一名沧州寺的前辈高僧,当时开创出来,并不完善,因此这门法术上有许多缺憾,但是并不影响后辈门人修炼,因此便传了下来,只是比较阴损而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