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大荒记忆》第一章 1、背井离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一年的夏天,我中考失利,家中的状况让我不忍心再次走进校园。和许多怀揣梦想的人一样,我踏上了开往北方的火车。

父亲把一个装过化肥的编织袋放到火车的行李架上,袋子里是母亲为我新缝制的一个被子、一条棉裤、一个棉袄和我的十几本书。我贴身的衣兜里装着父亲给我的三十元钱。我知道这已经是这个家庭可能给我的最大恩赐了。

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出门,第一次做火车出门,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父亲看了看车厢里来回走动的人群又看了看我,显得有些不放心,他对刚好路过身边的列车员说:“同志,这孩子太小,没出过门,麻烦你在济南下车时帮助他一下好吗?”

列车员看了看父亲又瞅瞅我:“没有事,下车时你跟上人群就可以了!”

父亲没有再说什么,他把我拦在怀中,拍了拍我的后背:“孩子,要不,咱们再重读一年吧!”我摇了摇头。咬住嘴唇把脸转向车窗。

父亲的声音有些发颤:“孩子,我交代你的话,你要记住!另外,到济南倒车的时候,人多,千万别上错了车!火车后天晚上到佳木斯,你哥会到车站接你。到了东北,一定要听从你哥的安排,不要和他吵嘴!家里的事情你就不要惦记了,记住到了那里要给家里写信!”我使劲地点了点头。

火车喘着粗气离开了站台,我的心莫名地难受,有一种想哭的冲动。火车已经走了很远,我把头探出车窗,父亲瘦弱的身影还在小站的站台上......

我们家地处淮北平原,在当时的环境下,由于观念和经济方面的原因,我们这里的孩子能够读完小学的很少,大多数人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上几年学,认识几个字就跟随父母回到了田间地头。朴实的乡里人一直都在沿袭着祖上留下来的生活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一辈地在这片近乎贫瘠的土地上靠高粱和红薯过活着,乡民们那种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的精神几乎到了麻木的状态。

也有开明想改变现状的家长,他们不愿意再让自己的下一代象自己这样从黄土中扣食可以过活的高粱米。他们坚持着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学校,期间,尽管自己受了很多的苦挨了很多累,可他们依然不让孩子离开校园,直到上到初中毕业,因为初中毕业就可以参加中专考试,只要能考上中专,孩子就可以享受国家俸禄成为国家干部。这样以来就能够让自己的孩子跳出农门,到城里去生活,实现光宗耀祖的愿望。

所以,很多乡民就以这种最低廉的成本,来实现着把下一代送出农门的愿望。而且,每年村子里都有人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种榜样的力量也引起了很多村民的效仿,我的父亲就是很多效仿村民中的一个。

田地边土路上偶尔有路过的小轿车,父亲都要指着尘土中轿车说:“孩子,这个车是从城里来的,里面坐的是当官的!只要你能考上中专,你也能当官,也能坐上这样的汽车,也能到城里去生活!到那个时候,你就不用再象我这样在土地上受累挨饿了。”

从那时起,对于城市的记忆我的脑子里就有了自己的轮廓:城里住着当官的,那里的人穿着皮鞋和西装,不用像我们这样每天和土地打交道。

每个县有130多万人口,每年参加中考的人数有一万多人,这里面绝大多数人都是奔着中专去的,只有很少的人才会选择去上高中,而每年整个县的中专招生名额才五十多人,所以,中专招生的考试竞争十分残酷。

为了实现父辈的愿望,有的人初中三年读了几个来回,还有的人仅初中毕业班就读了五六年,为的就是考中专。村里有几个人一起参加的中考,其中一个读高中的人大学都毕业了,而考中专的人还在卖命的努力。

在当时的情况下,其实读高中考大学比考中专的成功率要高很多,而且,大学毕业比中专毕业要风光得多。可尽管如此,村民们还是不愿意让孩子去考大学,因为考大学首先要到县城去读高中,三年的高中要花费很多的钱,与其这样,还不如在家门口读初中考中专!所以,我们这里当时考大学的人很少,十里八乡的,如果有谁家的孩子考上中专了,那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连村干部都要高看人家一眼,摆上几桌酒席是避免不了的。

就中专考试而言,压力最大的还是考生,如果上了几年初中没有考上中专,会被左邻右舍当成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上了几年学,不但没有帮助父母干活,花了不少的钱,到头来还不是一样到田地里干活?” “心高没有用,关键是命得强!”等等,有的村民甚至会找上门来不咸不淡地说:“还是让某某下学帮你们干活吧,都想坐花轿谁来抬呀?咱们天生就是抬轿子的命,不要再想着坐轿子事情了......”

村民们都很要面子,也许正是惧怕这种舆论上的冷嘲热讽吧,无论是参加中考的学生还是学生的家长,他们都憋了一口气非要在中考中为自己的家族赚来颜面。

我当时就属于那种没有给父母争光的人。尽管我后来连研究生都读了,可在当时的中考中,我是有愧于父母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