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细数三国豪杰》第三十六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袁绍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生于乱世,兴于乱世,最后也亡于乱世。他在群雄割据、军阀混战的乱世创下了一份偌大的基业,确属难能可贵。虽然高贵的出身对他开基立业有很大帮助,也让他占了不少便宜,但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世家公子都能有这样远大的前程,袁绍自身的努力也不可忽视。他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就敢与掌握生杀大权、嗜血成性的董卓公开叫板,在大庭广众之下怒目相对、据理力争,最后“横刀长揖而去”,这份胆识、这份洒脱、这份豪气,满朝文武无人能比,一时间被举国上下、朝野内外传为美谈。应该说这是袁绍全凭个人努力为自己赢来的第一声喝彩,也是他事业的开始。

随后袁绍开始了早期的创业。他走河北、夺冀州、败公孙瓒、平黑山黄巾,拥有了冀、青、幽、并四州,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这个阶段袁绍的事业相当顺利,基本上一帆风顺。但同时也暴露出他的一些问题,可惜没能引起注意,以至于最后导致了他的失败。

袁绍在战略上最大的问题就是目光短浅、急于求成。当初汉朝廷流落四方,无人收留,袁绍有机会也有实力逢迎天子,进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也有很多谋士建议他这样做,可是袁绍经过一番考虑,最终拒绝了大家的提议,从而错失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的良机。这不能不说是袁绍的一大失误。

袁绍的谋士沮授曾为他制定了可与“隆中对”相媲美的战略方针,即先夺取黄河以北,待时机成熟后再进一步夺取天下。对于这个战略方针袁绍也非常赞成,但他只是很好地执行了这个计划的前半部分,在基本统一河北大部后,他不等时机成熟,就迫不及待地率领疲惫之师跨过黄河与曹操争锋,企图“毕奇功于一役”,结果铩羽而归,这也间接导致了他最后的败亡。如果他能采用谋士的建议,与曹操打持久战、消耗战,以袁绍实力之强大,鹿死谁手,殊未可知。

袁绍在用人上也有很大的问题。他的手下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可是袁绍却不愿或者说不敢放手使用。而且这些人才也不团结,大臣争权,小人得志,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真正有才能有本事的人得不到重用,死的死、逃的逃,这也是袁绍失败的一个直接原因。

袁绍与曹操最大的不同,也是袁绍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在对待“人”的态度上。《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曹操与袁绍交好时,两人有过一次谈话,谈话内容是对于天下形势的认识及今后的打算。原文如下: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段记载经过改编后被巧妙地收入到《三国演义》里。

这里二人所说的今后的打算也可以理解为指导方针。袁绍说“南据河,北阻燕、代”指的是“地利”,“南向以争天下”前面应该有一句“待时机成熟”,这指的是“天时”;只有捎带提了一句“兼戎狄之众”勉强算得上指的是“人和”;而曹操只谈了一点,就是如何用人。二人虽然都是把“人”当作争夺天下的工具,但态度却大相径庭。在袁绍眼里,“地利”、“天时”才是最重要的,“人和”则是可有可无的,可曹操却把“人”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看来对“人”的认识和态度才是二人成败的关键。袁绍过分看重“天时”、“地利”,而忽略了“人”的作用,这才是他失败的最根本原因。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缺点,而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老爷们的通病。

当然袁绍也不是完全忽略“人”,但他更看重的是地主豪强的支持,而忽略了普通百姓。为了赢到既得利益阶层的拥护,他通过压迫、剥削劳苦大众来保护地主豪强权益,此举虽然为他赢得了地主阶层的选票,却极大的损害了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的利益,也因此丢掉了他们的选票。

不过作为政治家袁绍也不是一点不考虑公众形象,他偶尔也会来个亲民举动,并且确实赢得了一定的民心。《献帝春秋》记载,袁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他死之后“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从这段记载来看,袁绍在河北还是很得民心的。

这里说的“政宽”,往好了理解是政治清明,不使用严刑峻法;往坏了理解就是妇人之仁,过于软弱。郭嘉郭奉孝在他的“十胜十败说”中就提到“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就是说袁绍看到有人生活困难就非常难过,甚至伸出援手给与帮助,但对于大多数生活窘迫的人,他看不到也就想不到。

袁绍的做法更像是作秀,他虽然解决了一个、两个人的生活困难,但对于广大生活窘迫的劳苦大众来说却是杯水车薪,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作为一方诸侯,袁绍应该考虑的不是一户、两户,也不是他所能看到的少数人的生活问题,而是应该考虑如何提高领地内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这样才能赢得大多数人民的拥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可是袁绍没能做到这一点。

其实不止袁绍,就连他的弟弟袁术也是这样,只不过袁术更过分,横征暴敛,搜刮无度,这可能也是袁术比袁绍败亡得早的原因。这哥俩的行事风格如出一辙,都是依附于地主豪强这样的既得利益阶层,盘剥劳苦大众,所以他们只得到了地主豪强的支持,而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上层建筑不稳,从而造成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二袁的行事风格虽然一样,但相比较而言袁绍要更文明一些。袁术则更像一个愣头青,他行事全凭个人喜好,没有行为准则,没有自我约束力,说白了就是有点“浑”。这可能与他出身豪门,从小就缺少约束有关。袁术对百姓的盘剥是竭泽而渔式的,而且毫不隐讳,也从不考虑百姓的困难。最让人看不懂的是,他竟然想起了称帝!二袁行事风格相近,但手法各有高下,大概与他们虽同为袁氏后裔却有“嫡子”和“庶子”之分有关,袁术行事更张扬、更不计后果。所以在他们死后,史书对他们的评价也不同。袁术死后,没有一本史书为他说好话;袁绍死后,还有一些史书说了几句公道话,比如《献帝春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