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炼金主张》000序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青春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青春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代;青春是一个炼金的时代!

我不懂什么是哲学,也不认为真就有所谓的“哲学”世界是变化的。道理当然也应该跟着变化,既然没有真理,又哪来哲学,说穿了无非是个人主张而已。

道理同这个世界一样,是变幻的,是不稳定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能知天命,六十能耳顺,七十而能随心所欲,不逾规。”不同时时间,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有他自己的一个特点。特点不同,需求当然也不一样。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今天在上海,你想着去北京,等你明天终于到了北京,你不可能还想到北京,你应该想是去长城还是故宫。这就是为什么说没有真理。为什么说道需要变化。因为昨天你还在上海,但是今天你已经在北京。昨天和今天的你,也已经不再是完全相同的一个人,而是有一定联系又相对**的两个人。所以我们说时间不同,年龄不同,人不同,人生宗旨就不同。生活的中心和重心就不同。这么多的不同,怎么还能去奉行同样的道呢?所以道也有阶段性,你年轻的时候和你年老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了。怎么还能去唱同样的山歌呢?所以年轻人需要一套年轻人的道,年老的人需要一套年老的道,所以------

基于我的这种感悟,我决定写下这样一本书,将她献给很多我这样的、青春的、奋斗的、有梦的人。并为她取了这样一个名字?《炼金主张》。

我们都知道,像现在市面上就有很多这种大谈人生的书。客观地讲,这些书都很好,书岂不是本来都很好的?但是,接下来就是我要说重点,这些书绝大多数都存在着这样的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没有人讲述过道的阶段性,没有告诉过读者这种主张适合哪一类人。致使了很多读者的误读,误读不是说他们看错书了。书是张三写的还是李四写的,没有人会不知道,也绝不会有人想买张三的书结果买成了李四的书。除非李四的书是用钞票来印刷的。也不是说他们错误地理解了书中的意思。比方说“凤舞九天”就是凤凰在九天之上飞舞,而不是这只凤凰飞舞了九天的时间,这样凤凰得多累啊!我所说的误读,是说读者错误地吸收了书本中的信息,因为读者不知道这本书上说的东西到底是针对哪些人。所以读者会有这样一个盲点。让我对的东西就是好的,却不知道也没有想过对的、好的东西也不一定就适合自己。在这里分享一个我和我的朋友的故事。朋友,每当他坐下来的时候,由于腰很软,身上的肉产资源也比较丰富,所以他的坐像特别像是一堆泥。于是我给他起了一个低调奢华偶内涵的绰号“烂泥”(没有土硬,没有水清,我是一堆无人喜欢的烂泥,从不长草,不长浮漂,我是一堆毫无生气的烂泥……)有一天,烂泥看了于丹老师是作品《人间有味是真情》,看完后特别感慨,赞叹说:“这本书写得太好了,其实人这一辈子平平淡淡就好,你看像我们这些人,整天忙着追求,活了近三十年几乎没有去思考过人生到底是什么”。我反驳他:如果你一天都在为三顿饭而发愁;如果你的老婆孩子都在等着你拿米回来下锅,你还有功夫去悟道、去思索人生吗?饭都吃不饱,怎么有力气去悟道!于丹讲平淡,因为人家成功了,人家成功过。于丹讲平淡,但别忘了,她的书在市面上可不是免费的。而且卖得比别人的都贵!这就是阶段性的冲突,正如这种平淡的人生主张,虽然说的都是很有道理,讲得都很漂亮,但并不适合我们这种年轻的、还什么都不是的人。那种平淡的思维模式,只能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一种参考,而不是信仰。

第二个误区:这些书中的故事成分占了过多的比例,看起来更像是一本故事汇。论理的字句寥寥几句,思想性不强,没有足够的思想作为引导,靠读者自己去感悟,就很容易出问题。比如说,讲了一个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想以此来说明做人要懂得宽容,这是不对的,我们当然需要宽容,但这个故事并不能说明人为什么需要宽容,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诸葛亮,又或者所有的人都是孟获。诸葛亮胆敢七擒七纵,是因为他对孟获有一定的了解,也是出于要更好地治理那些少数民族部落的考虑,所以这个故事不应该用来谈论宽不宽容的问题。而且让人借鉴这种“蜀人治蜀”式的管理手段,用老领导去管理老成员,才能更得人心。诸葛亮成功的关键也不是说因为他的宽容折服了孟获,不能简单地去看待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他有这种自信,敢于坚持自我,当时他抓到孟获就放,抓到就放。曾是受到很多部下反对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另一方面,他早已经了解过孟获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不轻易认输的人,想要他认输哦,做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接二连三地输,这样他就不得不面对现实了。从账面上来看,如果他诸葛亮这一步棋赌输了,他损失什么,多花点时间的问题,但是如果他这一把赌赢了,他将可以赢得少数民族的统治稳定。所以这本来就是一步只赢不输的棋,并且以诸葛亮的才干,他肯定早就留有后路,防患万一。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赌呢?这就是一个故事在没有足够的思想引导下会带给读者不完全正确的信息。而换个角度来看,不是所有的名人故事都是可以作为教条来教导后人应该怎么做怎么做。秦始皇残暴无道,但他是成功的。唐太宗仁爱宽容,他同样是千古伟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结果名扬千秋。赵普一本论语翻过去看翻过来看,最后官至丞相,成为一代名相。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的是这些名人、伟人身上共同的东西。而不是某个名人、伟人身上全部的东西。事实上,我认为他们大部分的东西都不值得我们去学习,道理很简单,时代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为什么非要挤破头成为别人的影子呢?他们在那样的条件下那样做是合适的,但是你在这样的条件下那样做可能就适得其反了,事实上,我从很多成功者身上都看到了这样一个共同点,“自我”。用大众点的话来讲,就是都很有性格。这样来看,用名人故事作为载体,企图去讲述什么什么,导致了很多读者的盲目仿效。是不是与道的精神相悖?本来是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结果盲目的吸收了很多成功者身上的某些不必要去学的东西,最后离成功越来越远了。

第三个误区,这类书多半都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篇幅与篇幅之间没有联系感

<!--over--><><>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