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之“宋襄公”刘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袁绍磐河战公孙这一段,袁绍方死了一个麴义,小说中所录与史载稍有不符,留待以后再说。公孙瓒一方死了个弟弟公孙越,史书中其实是公孙瓒的从弟,所谓从弟就是同祖父母的叔伯兄弟。

公孙越,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小说中,袁绍以平分冀州为饵,密邀公孙瓒向韩馥施兵,韩馥抵敌不住,遂将冀州让给袁绍。公孙瓒知道后令公孙越出使,向袁绍讨要冀州。袁绍借口拖延,并在公孙越返回的路上命人假扮董卓家将乱箭将其射死。而在史载中,公孙越被公孙瓒派去与袁术联合,袁术命他和孙坚一起攻打袁绍部将周昕,最后也是被乱箭射死。公孙瓒以此为由起兵屯磐河,向袁绍报仇。

在“孙坚跨江击刘表”这一段,刘表手下牺牲了三个将领,张虎陈生以及吕公。张虎和陈生本是荆州宗贼,所谓宗贼就是以家族以及乡邻为中心的地方非政府武装。当时荆州宗贼大盛,混乱不堪。刘表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他单马入宜城联合当地门阀世家,设鸿门宴尽除宗贼十五人,唯有张虎陈生未去而幸免遇难,最后刘表派人说降了这两个人。小说中张虎为韩当削去半个脑袋而死,陈生则为孙策射中面门应弦落马。不过在史书中二人在投降刘表后就没有了下文,估计最后还是被刘表除掉了。吕公在小说里是刘表派出去向袁绍求救的一员健将,在突围的过程中遇到孙坚,并且依照蒯良的计策将孙坚引入埋伏,终使孙坚被乱箭射死。而在史书中并无此人,但在《英雄记》中有一个刘表手下的将领叫做吕介,刘表令他与孙坚交战,吕介抵不过孙坚逃到山中,孙坚轻骑贸进追寻吕介,被吕介手下士兵射中脑袋终于“应时物故”。所谓“物故”是可以解释为死亡的,但在学术界对其所带有的感情色彩以及死亡的方式和性质一直是有争议的,小a在此不做深究。

在董卓被杀前后应该有两个当时的诸侯被杀——孔伷和刘虞。

孔伷(另作孔胄),字公绪,陈留人。也是讨伐董卓的一镇诸侯,不过在那之后再也没有了相关的记载,不是被杀就是病故了,当然也不能排除隐居田园的可能。小说中也并没有交代其结局。《后汉书郑太传》中,郑太对董卓曾经说过“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所谓嘘枯吹生,就是能把死的说活过来,能把活的说死过去。想来是个能说会道,夸夸其谈之辈。

今天想重点说一说燕州牧刘虞。

在小说第二回中刘虞被任命为幽州牧,负责征剿造反的张纯张举。刘备还曾经是他的下属。

刘虞,字伯安。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作为汉室宗亲,初举孝廉就被任命为幽州刺史也是在情理之中。据《后汉书刘虞传》记载他在幽州的时候“民夷感其德化,自鲜卑、乌桓、夫余、秽貊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不过后来因“公事去官”,是因为什么“公事”而被免官,史书没有记载,想来也无关紧要。

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攻掠了冀州的许多个郡。为了安抚灾荒后的百姓,朝廷任命刘虞为甘陵相。所谓“甘陵相”就是甘陵郡国中的国相,是郡国中实际掌权者,其实相当于太守。刘虞到任以后以俭朴勤政为下属们做出了榜样,没多久就升任为宗正。宗正是九卿之一,是掌管皇室亲属的事务官。

中平四年,中山国相张纯和太山太守张举联合乌桓部族起兵作乱,攻城略地,掳掠百姓,屠杀官吏。朝廷以刘虞“威信素著,恩积北方”再次拜刘虞为幽州牧。刘虞到任以后,罢兵息武,继续实行自己的仁政主张,安抚百姓广施恩义。他一边遣使赦免乌桓峭王跟随张举张纯作乱的大罪,一面出重金悬赏张举张纯的人头。没多久张纯就被其手下所杀,将头献给了刘虞。而张举自此也下落不明。小说中说张举见张纯被杀,就自缢而死。刘虞就这样轻描淡写的平定了这场震动幽冀青三州的叛乱。他也以此而升为太尉,封容丘侯,位列三公。

原本幽州是有名的穷州,常常需要冀州和青州的补给。刘虞施政以后,鼓励耕种,促进生产“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贸易往来。很快就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使得幽州富庶了起来,史书记载“民悦年登,谷石三十”粮食只卖三十钱一石。这种富庶也吸引了大批遭遇黄巾兵祸的青州徐州的流民纷纷投奔到幽州来,逾有百万之众。刘虞全都接纳抚恤,让他们安居乐业。

必须承认,刘虞在治理地方上的这种怀柔政策是非常成功的,对解决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矛盾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他的治国能力绝对是有的,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尤其又是身处乱世的政治家,只有这些是根本不够的。

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的矛盾也正是基于刘虞的仁政主张。

公孙瓒奉命征讨乌桓的时候,按规定是受到刘虞节制的,可是公孙瓒为了使自己的部队快速强大起来,就放任部下侵扰百姓,这与刘虞的仁政主张相违背,在《后汉书公孙瓒传》中也有“瓒志扫灭乌桓,而刘虞欲以恩信招降,由是与虞相忤”的记载。后来公孙瓒与袁绍争霸“累为绍所败,而犹攻之不已”,公孙瓒的这种穷兵黩武的行为,更加让刘虞不满意,于是他削夺了公孙瓒的部分兵权,还缩减了给公孙瓒的粮饷。这样一来激怒了公孙瓒,他非但不接受刘虞的命令,而且变本加厉地纵容部下侵略百姓,还数次把刘虞赏赐给胡人夷人的财物抢走。这时候刘虞做了件很可笑的事情,他给朝廷上书奏报公孙瓒暴掠百姓之罪,接着公孙瓒也给朝廷上书告刘虞克扣粮饷。两个人就这样你来我往的给朝廷上书打嘴架。当时的朝廷本身就岌岌可危,哪里有能力来管这些事,想来和和稀泥肯定是少不了的。却使得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真正促使两个人的关系彻底决裂应该还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当初袁绍和韩馥计划拥立刘虞为帝,这件事虽然被刘虞一再的拒绝,甚至最后刘虞将韩馥派来的使者都给杀了,以此表明自己的心迹,但依然被公孙瓒所诟病。最后公孙瓒斩杀刘虞的理由也正基于此。

第二件事是,刘虞派人联络长安,汉献帝知道以后非常高兴,计划东归洛阳,就派当时身在朝廷的刘虞的儿子刘和前去与刘虞会和,希望他能够将兵来迎。公孙瓒知道以后就和袁术密谋阻止这件事,使袁术扣押了路过袁术领地的刘和,另外派人去通知刘虞,称要一起派兵前去迎接献帝。刘虞于是派出数千兵马到了袁术那里,可是袁术却借机吞并了这些部队。当刘虞知道了这一切都是公孙瓒在捣鬼以后,就愈加的仇恨公孙瓒了。虽然后来刘和从袁术那里逃了出来,却又被袁绍所扣留。个人揣测这可能也是刘虞站在了袁绍一方的原因之一。

正是在以上这些事情的基础上,刘虞终于决定去攻打公孙瓒。

公元193年,即中平四年,刘虞聚合十数万兵马攻打公孙瓒。临行前手下的一个从事代郡的程绪,摘掉头盔劝告刘虞,说道:“公孙瓒虽有过恶,而罪名未正。明公不先告晓使得改行,而兵起萧墙,非国之利。加胜败难保,不如驻兵,以武临之,瓒必悔祸谢罪,所谓不战而服人者也。”可是刘虞不听,还以“临事沮议”的罪名将程绪斩首示众。他还给军队下了一道可笑的命令“无伤余人,杀一伯珪而已。”伯圭就是公孙瓒的字。想来这刘虞是没打过仗的,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性。

当时公孙瓒的手下部众全都遣出在外,所以当有人向他密报刘虞马上就要兵临城下的时候,有些惧怕,就想要逃跑。可是当他看到刘虞的军队久攻不下,根本不擅长打仗,又因为爱护百姓民房而不肯放火的时候,就不在害怕了。他简单的募集了数百名勇士,顺风放火,趁势掩杀。于是很自然的“虞遂大败”。兵败的刘虞带着部分亲随逃到居庸县。公孙瓒围城三日,攻陷了居庸,抓获了刘虞和他的妻子。

公孙瓒还是很聪明的,他没有当时就杀了刘虞,而是让他成为了自己的傀儡继续管理州事。这个应该叫做“挟州牧以令百姓”了。没多久朝廷“遣使者段训增虞封邑,督六州事”公孙瓒则借机“拜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在政治上赚了个盆满钵满。而当刘虞没有了利用价值以后,就诬蔑刘虞曾经和袁绍预谋称帝,胁迫前来册封的使者段训在蓟中的街市上斩杀刘虞。斩杀刘虞之前,奸诈的公孙瓒还没忘了玩一把舆论声势的政治把戏。当时幽州大旱,而百姓感念刘虞的恩德普遍认为刘虞应当为天子。公孙瓒则在斩刘虞之前对天诅咒说道:“若虞应为天子者,天当风雨以相救。”上天当然不会因为一个人而下雨了,于是遂斩刘虞,传首京师,在路上被一个刘虞的故吏叫做尾敦的将首级抢去,以归葬之。据史书记载“虞以恩厚得众,怀被北州,百姓流旧,莫不痛惜焉”

刘虞贵为宗室,却为官清廉,他体恤民情,处处以身作则。史书所载他穿的衣服总是补了又补,很少吃肉菜。然而他死了以后,公孙瓒搜查他的内室,发现他的妻子小妾尽皆“服罗纨,盛绮饰”,有人以此怀疑刘虞的俭朴只是作秀而已。不管这一切是刘虞的秀,还是公孙瓒刻意安排的又一场政治秀,其实都已经改变不了刘虞的仁者形象了,后世对他的评价也大多是正面,而又报以不同程度的同情。

其实刘虞和公孙瓒就好像是一体的两个面,用许劭评价曹操的话来比喻的话,刘虞如果是“治世之能臣”,那么公孙瓒就是“乱世之奸雄”。在这样一个乱世既要有能臣之能,更要有奸雄之奸。《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在他的评论里写到“若虞、瓒无间,同情共力,纠人完聚,稸保燕、蓟之饶,缮兵昭武,以临群雄之隙,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其实这些刘虞的一个部下魏攸是曾经预见到了的,他曾经对刘虞说“今天下引领,以公为归,谋臣爪牙,不可无也。瓒文武才力足恃,虽有小恶,固宜容忍。”可是以正人君子自居的刘虞无法容忍公孙瓒的这种小恶,既不能御公孙瓒为己用,又没有能力除掉这个祸患,最后终于丢掉了性命。

我突然想起了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宋襄公以君子正义之师兵败于泓,被楚国所擒;刘虞以谦谦仁义之旅兵败于蓟,被伯珪所获。两人前车后辙,同出一源,皆是被儒家仁政思想所误。并不是这思想不好,而是他们用错了时候。

小a斯蒂芬写于2017年8月1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