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之“如议郎”袁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短评今天的三国风云人物之前,我想微评两个不太重要,却又冲天豪气的“大丈夫”

丁管,史无所载,或者为罗贯中杜撰人物。

公元189年九月朔,董卓请汉少帝升殿议事,满朝文武大臣尽皆出席不敢不来。董卓拔剑在手,对众大臣说道:“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废立策文一道。宜为宣读。”就命令李儒将策文宣读了一遍,遂废少帝为弘农王,请奉陈留王为帝。李儒读完,董卓叱令左右将刘辩扶下金殿龙椅,解其玺绶,北面长跪听候发落。刘辩与母亲何皇后,嚎哭不已。满朝文武莫不悲惨。可是——却没有人敢发一言。

这一段虽然是小说演义,却与历史无所出入,是真真正正的历史。无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资治通鉴》都没有任何一个人——在这里——就在董卓废少帝的时候挺身而出仗义直言。真是让人情何以堪啊!一向倡导忠义的罗贯中自然是看不下去的了。于是不由自主在这里杜撰了一个忠臣丁管的形象。小说原文如下:阶下一大臣,愤怒高叫曰:“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卓大怒,喝武士拿下,乃尚书丁管也。卓命牵出斩之。管骂不绝口,至死神色不变。后人有诗叹之曰:“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伍孚,字德瑜,东汉末年汝南吴房人,官居越骑校尉。大多数人都知道孟德献刀刺董卓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伍孚藏刀刺董卓的故事。刺杀董卓的第一人乃是伍孚。

董卓鸩杀少帝以后,每日淫*乱宫廷,奸宿宫女,残害忠良,祸害百姓。伍孚心中愤慨不已,决定伺机刺杀董卓,于是每天穿小铠藏短刀利刃于朝服之内。一天,董卓入朝,伍孚迎上前去,拔出短刀刺向董卓。却因董卓力气强大,被其抠住,终将伍孚揪倒,喝左右武士将伍孚擒住(《三国演义》中为吕布将其揪倒擒住)。董卓喝问道:“是谁叫你造反的?”伍孚怒目而视,喝道:“你又不是天子,我也不是你的大臣,何反之有!你罪恶滔天恶贯满盈,人人得而诛之!我恨不能将你车裂以谢天下!”董卓大怒,命将伍孚牵出剖腹施以千刀万剐之刑。伍孚致死骂不绝口。后人有诗赞伍孚道: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

罗贯中安排在小说丁管和伍孚被害之后的两首叹赞之诗,皆以“丈夫”结尾,可谓慷慨激昂,浓墨重彩。不由让人赞叹,丁管伍孚虽死而犹容。就连后世的书评家钟敬伯也感慨地写到:“丁管击卓而死,伍孚杀贼而亡。两人并称丈夫。忠魂犹绕汉庭。”

虽然也有人说,伍孚少智,不如曹操“献刀刺董”来的机智,可以全身而退。其实以小a看来,曹操固然聪明保全了自己,又干出了一番事业,可毕竟落得个奸雄少忠的名声。伍孚固然少智,或许迂腐了点,毕竟留下了汉末忠臣的盛名,也死的壮烈,死得其所。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一位则与这两位正好相反,他就是袁隗。

袁隗,字次阳,豫州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别看他在《三国演义》小说里只出场过三回。名字出现不过六次,却是个位列三公,官居太傅的大官。据《后汉书》记载袁隗“少历显官,先(袁)逢为三公”。何进当政的时候,因其德高望重任其同录尚书事。也一同参与了谋诛宦竖,招外兵入京的全部过程。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看到袁隗有任何一句有价值的建议,或者劝阻过的话,哪怕是像袁绍一样出一个馊主意都没有。看《资治通鉴》里关于袁隗的记载,最有趣的,记忆最深的就是两个字“为”和“罢”。

“(熹平元年)十二月,以大鸿胪袁隗为司徒。”“(熹平五年)冬,十月,司徒袁隗罢。”“(光和五年)夏,四月,旱。以太常袁隗为司徒。”“(中平二年二月)司徒袁隗罢。”“(中平六年四月)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

到这里才终于出现了转机,有了两条勉强算是有价值的记载“袁绍与叔父隗矫诏召樊陵、许相,斩之。”“卓以废立议示太傅袁隗,隗报如议。”

前一条“袁绍与叔父隗矫诏召樊陵、许相,斩之”发生在何进被杀,袁绍等攻杀十常侍的那一场宫变当中。樊陵许相乃宦官一党,被袁绍与其叔父袁隗矫诏斩之。从这段记载文字的主谓关系上来看,很明显这是袁绍的主意,只是借用了一下袁隗太傅的名头罢了。后一条“卓以废立议示太傅袁隗,隗报如议”则发生在袁绍与董卓闹翻“逃奔冀州”之后。小说里董卓问袁隗说道:“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废立之事若何?”而袁隗的回答也终于在罗贯中刻意安排下由一句“隗报如议”的记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台词“太尉所见是也。”而这也是袁隗小说中唯一的台词。

好一句“太尉所见是也。”好一句“隗报如议”。何进说拥立刘辩,袁隗是“如议”的;何进要谋诛宦竖,袁隗是“如议”的;袁绍建议招外兵,袁隗是“如议”的,董卓要废帝另立,袁隗也是“如议”的。以此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袁隗都是位居显官,可是每一次任期内他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却全无记载。他的为官之路虽然贵不可及,却毫无建树,没有一丝作为,不但是个无能之辈,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墙头草一枚。

于是小a不由自主的封袁隗做了一个“如议郎”当不为过吧!

或许有人要说,在汉末的官场之上明哲保身的又岂止袁隗一人,那几个明火执仗与董卓对着干的不是被杀,就是离京逃命,岂能学得!。

的确,大家都是凡人一个,保命也无可厚非。可是如果袁隗只是简单的明哲保身,倒也罢了,小a也的确无话可说。他最最不应该的还是沦为董卓的帮凶。我这么说也是有证据的。在《三国演义》小说里,董卓正式废少帝为弘农王的时候,“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这里面被董卓叱令的“左右”之人,正是袁隗。《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记载“袁隗解帝玺绶,以奉陈留王,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要知道袁隗也是拥立少帝刘辩的大臣之一呀!前后不过短短的四个月的时间,其心境面孔变化何其迅捷也!不由得让人唏嘘。

我前面之所以说罗贯中“刻意安排”也正是基于此。因为每次看到这里总有种感觉,罗贯中好像在有意偏袒袁隗,试图通过这种方法削弱袁隗的无能和反复无常,增强袁隗的存在感,以博取世人的同情。作为一向倡导忠义的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是不可能没看过《资治通鉴》这本书的,也不可能没看过这段记载的。可是他将袁隗的所作所为用简单的以“左右”之人一笔带过,其原因,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他认为这段记载是假的,所以没用。可是小说里虚虚实实的故事又何其多也!那么就只剩下最后一种可能,罗贯中在刻意偏袒袁隗。如果加上这段话,袁隗是无能的反复无常的,又是无耻的;可如果以“左右”之人掩盖过去,袁隗就只剩下被世人所同情了。因为在后来,袁隗的“明哲”之举并没有给他带来“保身”的作用,他甘为董卓“左右”之人也并没能让他在董卓面前有最起码的信任。在袁绍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前后时期,即公元190年5月,“董卓忿绍、术背己(后汉书)”“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其家尺口以上五十馀人。(资治通鉴)”

“如议郎”袁隗,以世家子弟身份舔居相位,却不能起到他应该起到的作用,尽到他应该尽到的责任与义务,世食汉碌也不思报国,以无能而得无耻,以无常而得可恶。王夫之评价袁隗说道“犹然尸位而为大臣,廉耻之心荡然矣!”虽是被董卓所杀,也是他自作自受。只是嗟叹那些一同被诛戮的五十余口。

至于罗贯中为什么偏袒袁隗,小a无从考证,或许他认识一个以袁隗为先祖的好朋友吧。当然那只是题外话了。

小a斯蒂芬写于2017年6月18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