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十年漂泊十年青春》第三章 再返武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过一夜的痛苦抉择,第二天天刚刚蒙蒙亮,我给父亲留下了一张字条,便收拾行装,一个人悄悄赶往火车站和小张会合。我知道,父亲舍不得我走。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那一夜根本就没有睡。他是流着眼泪看着我出的门。

在火车站我碰到了小张和他的妹妹。

小张老家在陇西,是甘肃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干旱少雨,住的是窑洞,吃的要靠天收。往往是一过春节,就断粮了,不得不四处逃荒,肩膀上背个褡裢,到处去讨粮食。小时候,我经常在村子里碰到这样的逃荒人。每次,父亲都会挖一斗粮食,倒进逃荒人的麻袋。那时候,觉得自己很幸福,毕竟这世上还有这么多吃不上饭的人。

小张是几年前国家扶贫,才从贫困山区移民到我们这边来的。我们地区是甘肃有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从我们市境内流过,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以前在部队的时候,我跟南方兵说,我们家还种水稻,南方兵惊诧万分,甘肃还能种水稻?觉得不可思议!他们觉得甘肃就是满眼黄沙,四季缺水的地方。

我和小张,是在当兵第一年部队新闻报道员培训班上的认识的。那时候,每个基层中队要抽一名文笔好的战士去参加培训。由于,我在新兵连的时候经常帮班长写情书,而且经常写点部队打油诗,也算小有文才。指导员觉得可以在这方面培养一下我,报名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推荐了我。

小张有点胖,熟悉之后我一直叫他“胖子”。培训了七天,我是胖子的邻居。那时候,是临时集训,没有宿舍给我们住。给了我们一间后勤部的仓库,给了十几张床板,于是我们只有打通铺,每块床板下面垫上几块砖头,小张是我的隔壁。

胖子的中队是省电台的驻警,学习新闻报道他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

培训班结束后,我们各自回到了自己的中队。我们都暗自使劲,看这个培训班谁先第一个在报纸上发表新闻作品。

我和胖子各领风骚。我第一篇稿件发表在了《长江日报》上,胖子的第一篇稿件发表在了湖北电台《新闻30分》。

从那时开始,我和胖子就成了最好的哥们。

后来考军校,我和他做为各自中队的代表,通过了支队的军校预选考试。

再后来,我们一起选择了退役。

”哐当,哐当,呜......“

火车的轰鸣声,再次把我拉回了现实世界。我们三人顺利地潜入了车站,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我们打算蒙混过关,逃票到武汉。因为,我们三个人身上的钱加起来还不到一千块,而三张车票就要四百多。那时候,一个农民家庭一年的收入也才不到一千块,一千块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那都是父母的血汗钱,我们舍不得花。而且,即使到了武汉,能不能马上找到工作,对我们来说也是个未知数。

选择南下武汉,我既兴奋又害怕。第一次,毫无目的地踏上这么远的路程,前途茫茫,让我有点害怕。但一想到可以逃脱农村,我又感到莫名的兴奋。少年不识愁滋味,自己根本没有想到,以后会遇到那么多的磨难,打工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艰辛。

很多年之后,我又不得不感谢那次冒险之旅,因为如果没有那一次冒险,我肯定在老家老老实实当了一名农民,没有了这一路上的艰辛与奇遇,没有了这辈子的奋斗与精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