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断臂行辕》第八章:祁山之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太白跟清玄天尊上了独枝山头,四下看去,已近天黑,只看得见山下黑乎乎一片中那点点光明。独枝上地势险峻,李太白紧紧跟在清玄天尊身后不敢离开半步,生怕一不小心踩空便会掉落悬崖。朦胧中能够看见,那清玄观坐落于独枝山顶独树一帜,高耸入云,三层高楼驾入云端,如同仙境。

适时秋天,北方的天气到了夜间,寒气逼人。山下的风奔涌上来,顿时让李太白打了个冷颤:“这山上还有些寒冷。”清玄天尊笑了笑:“这里到了晚间会更冷一些。贫道这寒山舍室,恐怕贤兄要住不习惯了,是否到山下安寝?”

“哈哈哈,道兄都能睡得着,我李太白怎么会害怯?我看这高山之上,风景格外美丽,让我心起赋诗之念啊!”李太白笑道。

说话之间,两人已经走进清玄观中。清玄天尊看了李太白一眼惊讶道:“如此寒舍竟也能让贤弟起了诗意?”

李太白目光迅速扫了屋子一圈,见左边有楼道,笑道“道兄请随我一同上楼。”清玄天尊手一挥,“请……”两人便一前一后从楼台上楼。

两人来到三楼的回廊间,李太白仰望星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太白作完此诗,对清玄天尊拱手轻笑道:“道兄乃是仙人,这居所之处也自然唤作天上人间。”

清玄天尊听完李太白的诗,面无表情严肃道:“难得太白贤弟如此豪放,不羁俗事。但与贤弟相交这五年,为兄深知你济世救国之心无比坚决,又有惊世之才,只是当今这朝廷……”李太白右手握住扇把在左手掌心拍了拍笑道:“道兄既知我性不羁此类烦心之事,不提也罢,不提也罢。”

“不知贤弟可曾听过‘便宜十六策’。”

李太白一听到便宜十六策,顿时满脸惊讶的看着清玄天尊:“不知可是传闻中所说,孔明先生所撰治世宝典‘便宜十六策’?”清玄天尊轻笑道:“正是!”

“我以为这只是江湖传言,不足为信。道兄久居深山,不知是如何得知此事?”

“这可并非传言。”清玄天尊说时转身准备下楼,李太白便急忙踩腿跟上,“孔明先生集一生心血撰写此书,此书凝聚着了他个人一生智慧结晶。此书著有孔明计谋祥论、用兵祥论、用人祥论、治国祥论、治乱祥论等等共十六策。”清玄天尊说时,两人已经来到楼下。

“道兄足不出户何以得知得如此详细?”李太白不解的问。只见清玄天尊右手轻轻伸引,示意请他坐下。

清玄天尊将自己的拂尘放好,两人便相对盘坐在殿堂中央。殿堂正大门靠后墙立了一尊孔明雕塑,雕像手拿羽扇,神太端详。这时玄意端上一个火盆来,又将一只装满水的茶壶放在火盆上,然后盘坐在两人侧间开始抖弄茶具。李太白心理早就等不急想知道便宜十六策的事情,满脸的期待之色。

“道兄怎么知道的如此详细?我在江湖中行走多年也只听得孔明先生撰写过一本治世宝典,却不见得他还撰有其他几策。”

清玄天尊笑了笑,“这江湖之中的传言恐怕不止这么一个?至少还有另外一层......传言说孔明先生撰有一本谋略宝典。”

“这是为何?既有传言,我怎么未曾听过。”

“贤弟所结交之人皆乃文雅书生,又有谁会听得这谋略用策之物?”

“莫非.......要在军营和朝廷才会有此传言……”李太白说时,自觉茅塞顿开,原本前倾得身子,一下子立直,接着说道:“原来如此。”清玄天尊见李太白已经明白便默不作声。玄意泡好茶放于两人面前,然后看着李太白说道:“莫非兄台依然不明师尊之意?”

李太白又是一脸疑惑道:“贤弟此话怎讲?”玄意把目光看向自己对面的孔明雕像,头往上点了点,示意李太白从那边看。李太白一扭头,见那雕像竟是孔明先生素容,顿时一惊,道:“莫非……”李太白其实已经猜到,却一时惊呀得说不出来。

“三百年来,我们一直守护祁山,师尊正是孔明师祖第四代弟子。”玄意喝了一口茶说道。李太白看了看玄意,然后惊讶得舌挢不下,呆呆看着清玄天尊。

“起先本门学术只择一人单传,只是到了我这一辈,这才开始创门立派,授以处事为人之理,但这里面所载十六策之精髓最后还是会遵从祖师遗命只择一人相传,待遇得贤主,再以此书所载相授。”

李太白听得津津有味,专心得连茶都不愿分神去喝一口,“孔明先生能为后世留此至宝,实乃天下一大幸事。只可惜,至宝常在,贤主难求啊!”

清玄天尊笑道:“贤弟说得极是。”

李太白听到此处,忽然觉得轻松许多,他端起茶杯,慢慢悠悠的饮了一口,忽然又瞪眼急道:“那……,世间之人若是得知此宝尚存,那岂不争相来夺?江湖人士倒还无妨,如若那朝廷之中居心叵测之徒领军来夺,那岂是你我所能抵挡得了的!”

玄意轻轻提壶为李太白的茶杯斟满茶,轻笑道:“太白兄也太多虑了,祖师爷何许人也,岂有留宝而不能护之理?”

李太白听到这儿,紧张的神情才轻松许多,他又喝了一口茶问道:“孔明先生既留此书,为何当年的弟子却不从他遗命,继续中兴汉室?”清玄天尊听了仰天笑道:“能够参透师祖所撰十六策之人,岂是泛泛之辈?其择主与选材之眼光自是我辈难及。”

“孔明先生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晚年挥兵北上,五出祁山,最终劳死军中,倒也是……。”李太白目光低垂,盯着茶杯看了片刻,“我看这下一任可以遍识十六策之人选自当是贤弟无疑。”李太白对着玄意说道。

“太白兄过誉了,师尊说我慧跟不足,不能参透十六策之精髓,还待另寻真主。”玄意边倒茶边说,他将所有茶杯倒满茶水后,放下茶壶又接着说道:“我也曾亲自尝试学习过其中片段,很多东西玄妙无比,至今任然无法领会。”

“原来如此。”

“玄意徒儿虽反应灵敏,但参研此书之人必须心无旁骛,求知若渴才行。此人不一定要天资聪颖,但必须要有领略其意之慧根。”清玄天尊一面喝茶一面说道。

“平日见兄长语话甚少,却不知,识人之眼光独居一心,佩服佩服。”李太白双手抱拳对着清玄天尊摇着说道。“贤弟过奖过奖。其实识人之法,祖师书中有载,我也只是按部就班而已。”清玄回道。

“看来此书还真是玄妙无比。我本想借之参观一二,既是如此至宝,我便不敢奢求啊。”李太白说着大笑起来。

清玄天尊听了默不作声点头敬了个礼。

三人聊到此时,夜已近深,待玄意收拾好了茶具,三人便都睡了觉。这独枝山的寒流很大,整晚能够听见屋外风声嘘嘘作响,引得李太白整夜未能安睡,但这并不能影响他观看美景的热情,第二天一大早他便与清玄天尊一同起床了。清玄天尊起早是为了练剑,而他起早是为了一睹这祁山美景。

早间,祁山之景甚是美丽无比。李太白站在清玄观的二楼回廊里,上下云雾迷蒙,犹如仙境。云雾慢慢随风涌动,感觉自己已经上去了云端。他在楼山看了片刻,见东边太阳出头,便又往山上登去。

这时,小菊姑娘正带上李玄忌上山来。

“玄忌,一会儿,你见到了那个老伯伯要给他磕头好不好?”小菊对牵着李玄忌的手和蔼的说道。两人慢慢悠悠地走在上山的石阶上。

“姑姑,为什么我要给老伯伯磕头啊?”

“你看啊,老伯伯是不是我们的长辈呢?”

“什么是长辈啊?”小菊听了玄忌的问话,直接无语。

“长辈就是像老伯伯那样头发白,胡子也白的,年纪大一点的。”

李玄忌看似走路累了,气喘吁吁地吐出意个“哦”字,然后深深呼吸两下,又接着问:“我见了长辈都要磕头吗?”

“老伯伯对我们有恩,才给他磕头,不是每个老伯伯都必须磕头的。”

“什么叫有恩,是不是像我爹娘一样,在天上......”小菊听到这里,赶忙打断李玄忌的话道:“不许胡说!在天上那是骂人的坏话?”

“姑姑,你干嘛骂我爹娘?”

“姑姑那不是在骂你爹娘,姑姑是在夸他们?”小菊此时已经苦笑不是了。

“好吧。”

“以后长大了要听老伯伯的话知道吗?”

“为什么要听老伯伯的话啊?”小菊一想,这孩子又要一通疑问了,赶忙道:“因为老伯伯对我们有恩呐。”

“老伯伯为什么对我们有恩啊?”

小菊姑娘正要无语,忽然清玄天尊便笑着出现在他们面前。两人见了清玄天尊,赶忙磕头行礼。一磕头,李玄忌便想到昨天在家里听到别人喊的话,他也照着喊道:“见过师尊。”清玄天尊见了,和蔼地笑着伸手去扶,“起来吧。”小菊姑娘一边扶着李玄忌起身,一边说道:“弟子带孩子感谢师尊当年救命和收留之恩!”

“一切都是缘分,既是缘分就不必言谢。”

“老伯伯,什么是缘分啊?”清玄天尊听了李玄忌的话,眼前一亮,哈哈小了两声道:“什么是缘分?......你以前有没有见过老伯伯呢?”李玄忌抿着嘴摇了摇头。“现在我们是不是见面了。”李玄忌点了点头大笑到:“以前没见过面,现在见面了,这就叫缘分。”

站在一旁的小菊姑娘担心李玄忌又开始乱问,赶忙摸摸李玄忌的头苦道:“师尊切勿见怪,玄忌这孩子还小,好多话他都不懂,想到的问题总是瞎问......”

清玄天尊伸掌挡了小菊的话道:”如此甚好。“然后他又看着李玄忌慈祥地笑道:”孩子,你喜欢老伯伯吗?“

”姑姑说,老伯伯是我们的恩人,让我长大后要听老伯伯的话,我喜欢老伯伯。“李玄忌断断续续地说道。

”以后老伯伯教你学武功好不好?“

”好啊,谢谢老伯伯。“

小菊听了清玄天尊的话,心里担心玄忌太小,若是真跟他学习武功,多有为难便打算劝住,”师尊,这孩子还小......“

清玄天尊打断小菊的话道:”以后有时间你就让玄意带他到山上来吧。“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