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李晓冬是不是渣男》第13章 光芒四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少年行于世,以清风作马。

山川旷野,任我戏水寻花。

持佳人手,笑看风华。

这就是李晓冬四年级时的心态。

自信,张扬。

还带着点少年人独有的嚣张和自以为是。

李晓冬感觉这个世界简直太美好了,有太多的东西,值得他留恋,有太多的东西,他想要去追寻。

而且,在他的眼中,似乎没有什么是他努力后得不到的。

承恩县城建设了音乐喷泉广场。

而承恩县第二小学,也在原有的教学楼旁新建了一栋“创新楼”。

虽然被称为创新楼,但李晓冬认为,如果取名为“素质教育楼”则更为贴切。

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绘画教室、多媒体阶梯教室以及网络科技教室,也就是电脑教室……

崭新的教学器材,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创新楼高端到了任何人进入,都要换鞋的程度。

教学硬件的升级也让李晓冬的课余生活被安排得愈发丰富多彩。

学校安排的活动也越来越多。

有了创新楼的存在,所有参加活动的同学不必再窝在教室内排练准备。

同学们选择把排练、演习的地点,放在创新楼。

每周一到周五的放学后,只要你佩戴好象征自己身份的胸卡,创新楼的所有教室便全部向你开放。

四面墙壁有着大镜子,实木地板上又铺上软毯的舞蹈教室里,准备参加舞蹈比赛或是为各种汇演排练节目的同学总是到得最早。

而以老鼠为首的一帮网瘾少年,则暂时放弃了网吧,选择去电脑教室上网,他们总是走的最晚。

电脑教室的机器不单比网吧的一元区要好,而且还不收费。

除了佩戴好胸卡,只需以“查学习资料”为由,便可以轻松进入电脑教室。

至于是不是撒谎、说瞎话,是在查资料还是在打游戏,即便是电脑教室的老师也不愿意深究。

偶尔也会去电脑教室打游戏的李晓冬发现,那名三十岁出头的电脑老师也在砍“承恩风云”。

李晓冬怀疑,正在电脑教室里打游戏的同学里,也许就有和电脑老师一个帮派的“兄弟”。

而丰富多彩的活动,也给李晓冬和语嫣提供了更多在创新楼,呆在一起的机会。

李晓冬和语嫣的情书传递,也在开学后,再次开启。

而这一次,升了一个年级,长了一岁的两人,显然更加的谨慎。

又因为有了创新楼这个掩护,虽然姚老师还是会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李晓冬进行批评、说教,但却再没有和他说过关于语嫣的话题……

四年级的李晓冬真正地迎来了他小学生涯的巅峰,而这个巅峰并不是只相较于李晓冬自己。

承恩县城算不上多大,那时只有两所小学,而作为最靠近中心、师资力量更好的承恩县第二小学更是县城本地家长给孩子办入学的首选。

因此,对于很多和李晓冬父母年龄相差不多的学生家长,第二小学的情况是他们工作之余闲聊中的必备话题。

四年级,在姚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李晓冬成为了承恩县第二小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少先大队副大队长。

每一个小学都有一个学生组织,类似于中学之后学校里设立的“共青团团委”、“学生会”。

因为主要成员和负责、服务对象是少先队员,所以被称为“少先大队大队部”,简称“少先大队”。

而少先大队的组成除了有一位学校指派的指导老师,便是由全校同学投票选出的“少先大队干部”。

“值周”——检查红领巾、小黄帽、胸卡的佩戴情况,是大队干部的主要工作之一。

所有大队干部分成四组,每周一换,领导一个四年级以上的班级进行值周。

大队干部的工作内容说是领导,其实就是负责统计值周班级学生们的检查情况,进行汇总。

除此之外,学校正门两侧带着小红帽的值周同学,基本上都是值周班级的班干部和该周负责值周工作的大队干部。

大队干部的工作自然并不是只有值周,周一升旗检查个人卫生、每天课间操检查班级卫生、集体活动组织排练……都是大队干部的工作。

大队干部里,以五、六年级的各班班干部为核心成员,四年级为入门线。

虽然也有不少的四年级同学进入大队部,但更多地担任普通委员。

大队部里的最高学生领导是“大队长”。

大队长之下有两名副大队长,负责辅助大队长工作。

在李晓冬进入大队部的第一天,一名学姐,也是另一名副大队长就告诉李晓冬:

整个大队部其实最轻松的就是副大队长。

副大队长只需要辅助大队长工作就好,说是辅助,其实更多的工作内容还是在大队长的肩上。

一名大队长、两名副大队长之下,便是文艺部、体育部、宣传部等各部部长、副部长。

而四年级的同学更多担任各部的基层委员。

语嫣在四年级时就是文艺部的一名普通委员,在班级里担任文艺委员的星星则成了大队部的一名宣传委员。

李晓冬在四年级就成了副大队长。

当时,不单是身为李晓冬班主任的姚老师和他自己感到骄傲。

当李晓东被公布为少先大队大队部副大队长的时候,李晓冬班里的所有同学,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四年级的同学都感觉与有荣焉。

多年后,当李晓冬再次想起那次竞选,回味之余,也有些释然。

单就从领导能力上说,四年级的李晓冬自然还没有成为副大队长的资格。

但凭借姚老师全方位的支持、鼓励以及姚老师几乎算得上是亲自操刀书写的演讲稿,李晓冬在竞选演讲时大放异彩。

四年级的李晓冬确实很优秀。

全县中小学演讲比赛一等奖、全市中小学故事大赛冠军、科技创新绘画大赛全国银奖、小学生作文大赛全国二等奖、全县中小学课本剧比赛金奖……

除此之外,校内的各种活动竞赛荣誉更是数不胜数。

那时的李晓冬意气风发,毫不夸张地说,单就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表现来说,李晓冬称得上是很多同年级和低年级同学的偶像,甚至有五、六年级的学姐也曾给李晓冬送过情书。

这不是李晓冬的一厢情愿,自我欣赏。

在李晓冬六年级毕业时的同学录里,很多同学还在“偶像”一栏上写下了他的名字。

在后来李晓冬的眼中,这些荣誉只是支持他拥有了竞选副大队长的资格,却绝对不是最主要原因。

而让他成为第二小学最年轻的副大队长的主要原因是,李晓冬的竞选演讲。

竞选演讲是利用每天第一节课前的早自习时间,竞选者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全校的每一个班级进行循环演讲。

所有的竞选者演讲过后,就进行现场投票。

其实,不单单是李晓冬的演讲稿,几乎所有竞选大队干部同学的演讲稿都是由其班主任亲自修改的。

李晓冬看过语嫣竞选文艺部部长的演讲稿,同样也是由姚老师亲自修改的,修改后的稿子和语嫣最初的初稿已经相差了很多了。

之所以李晓冬说,他成为副大队长,是因为占了竞选演讲的便宜,是因为当时同时竞选大队长的几个人中,单论颜值他确实算的上不错。

而且只有他一个是四年级的学生,其余的几名竞选者都是五、六年级的学长学姐。

四年级的李晓冬与“帅”字扯不上关系,但确实算得上可爱。

而且,演讲时笑吟吟的表情,以及多次参加演讲比赛的经验也令他的演讲十分讨喜。

再加上五、六年级身高比李晓冬高出一头的大哥哥大姐姐中,出现了一个四年级的小弟弟,这也令许多同学感到新奇有趣。

因此,李晓冬几乎获得了四年的全部选票以及一、二、三年级的大部分选票,还有不少五、六年级的选票。

就这样,最后票数公布的时候,虽然李晓冬并不知道票数统计的具体结果,但是通过姚老师他知道了,其实他当时是所有竞选大队长中票数最多的。

而且超出第二名,也就是后来成为大队长的那位学长不止一点儿。

那时还没有“造神”这个词,但回忆起那次票选,李晓冬觉得,那时的姚老师也许希望能造神,而不少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学长学姐可能也希望完成造神。

姚老师告诉他,考虑到他的年龄和领导能力,大队部的杨老师让他当副大队长,而大队长由投票结果的第二名,六年级的那位学长担任。

对于“成为最年轻副大队长”的结果,李晓冬已经很满意了。

当他从少先大队辅导老师杨老师的手中,接过象征着副大队长的锦旗时,他突然感觉自己只有变得更优秀才配得上手中的红色旗帜。

从那天起,李晓冬每天放学后都多了一件事,去大队部报到。

各部的普通委员不需要每天到大队部里报到,需要报道的都是大队部里的学生领导,因此,大多是五、六年级的学长学姐。

在这群学长、学姐看来,有一个比自己矮上半头甚至一头的副大队长,也挺有意思的。

所以四年级的李晓冬在大队部成为了一个被宠爱的角色。

少先大队的辅导员杨老师,更是对李晓冬有一种近乎溺爱的照顾。

少先大队成员曾组织过一次去会展中心听报告活动。

当时,几乎所有的大队干部都是由老师带领,步行前往位于广场上的会展中心会场的。

只有李晓冬一人,是被杨老师骑车带过去的。

那时的李晓冬真正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万千宠爱于一身”。

虽然少先大队会布置一些工作,交由李晓冬完成。

但李晓冬为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为了让自己的这个副大队长更能让人信服,仍旧在学习、工作之余,继续参加着各种各样的比赛活动。

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地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种团体,鼓号队、合唱团、话剧社……

李晓冬的校园生活丰富到,后来他每当回忆起那段日子的时候,都会发现:

那时的自己好像几乎没有什么上课学习的时间。

努力就会有成果。

这句话在小学的各项比赛活动中非常适用。

异常的努力,带来了更加辉煌的成果。

那段时间,李晓冬的证书、奖状几乎已经拿到麻木了……

不单单是在学校里,在生活中,李晓冬同样是被长辈们夸奖、吹捧的对象。

李晓冬曾不止一次在和父亲的朋友聚餐时,听到别人表扬自己。

也有不止一个阿姨捏着自己的脸,对父亲说要定娃娃亲。

每到这个时候,李晓冬就很紧张,生怕父亲醉酒之下答应下来,让自己辜负了语嫣。

李晓冬很确定,那时的他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并没有膨胀。

和朋友的相处,也一如既往的和谐。

即便是有再多的任务需要完成,他仍是会抽出时间找朋友一起去玩。

哪怕晚上熬夜再晚,只要是组织登山郊游,他就一定会参加。

如果完成了学校大队部的动作,看见学校门口仍有同学在拍卡,他也会参与进去。

每当需要排练课本剧的时候,只要是有同学表示出想要加入的意愿,他都会尽量寻找、开发出新的角色,让表演可能并不出色的同学也参与进表演。

李晓冬这样做,既是想要有更多的时间和语嫣相处,同时也有一些想要和其他同学增进感情、拉近关系的意思。

因为他发现,看似如日中天的他,似乎并没有令所有人满意。

在四年级的一次班会上,班主任姚老师对包括李晓冬在内的好几个同学进行了点名批评。

批评的理由是:出入网吧。

李晓冬和大彪去的网吧,地址相对偏僻,更不是姚老师日常生活里能去到的地方。

而且,他已接到线报,是有人向姚老师报的信儿。

那时的李晓冬,并没有为报信同学的正义感,感到钦佩。

而有一种“小人为何害我!?”的感觉。

没有人敢说优秀的人就不会犯错。

李晓冬确实很优秀,但他一样也会犯错。

学校禁止携带水浒英雄卡进入校园,李晓冬总是把它们藏在书包的夹层里,以方便放学后和其他同学大战一番。

学校假期和放学后严禁学生出入网吧、录像厅等娱乐场所,李晓冬也都进去了。

李晓冬即便是在当时,也不认为自己是个完美无瑕的人。

但那时的李晓冬有一种病态的自尊心。

被赞扬、荣誉包裹着的他希望自己能令每个人满意,希望每个人都喜欢自己。

悲哀的是,那时的他不知道,这个愿望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实现。

物极必反的道理,直至今日李晓冬仍旧信奉。

逆境中他会期待着否极泰来。

顺境中,有过前车之鉴的他,也无时无刻的不在提醒自己,泰极生否、乐极生悲,登高易跌重。

五年级,已经进入青春期,本就内心细腻、复杂,正在逐步形成自我意识的李晓冬迎来了一段他不想回忆,却总是难以忘怀的日子。

正是在这段日子里他的遭遇。

让李晓冬不止一次告诫那些已为人父母的亲朋好友。

切记,让自己的孩子不要在太小的时候,过于优秀出色。

如果没有特殊的教育环境、资源条件,或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千万不要轻信什么“成名要趁早”的狗屁理论。

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在完整度过青春期之前,平平安安普普通通就很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