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李晓冬是不是渣男》第9章 乡村小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晓冬的爷爷家在“李家庄”。

如今的李家庄已经被划入了承恩市开发区,而曾经李晓冬爷爷家的农田已经成了如今开发区最繁华的地段。

不过,在李晓冬上小学的时候,李家庄还只是一个连郊区都算不上的小村子。

虽然从地图上看,李家庄到承恩县城的距离,要比到市区的距离近得多。

但因为地形地质等原因,那时从承恩县到李家庄的交通并不发达。

李晓冬要想回爷爷家,需要先乘车到达承恩市区,再从承恩市区换车乘至“靠山镇”,再从靠山镇走上十多里地,才能到达李家庄。

因为李晓冬的外婆家住在承恩市区,所以,李晓冬每次的行程基本都是先从家坐车到外婆家,在外婆家玩几天后,再赶到爷爷家。

因为这次是和父亲一起同行,所以李晓冬和父亲上午到达市区后,只是在外婆家休整了一下,吃了个午饭。

午饭后,拒绝了外婆休息一天的邀请,连午觉都没睡,便乘上了由市区开往靠山镇的汽车。

那时的承恩市虽然也已经是高楼林立,但从外婆家到靠山镇的路上,却愈发远离繁华,田园静谧。

汽车渐渐驶离了高楼大厦,公路两边的风景也从水泥砌就的绿化带,变为了农户耕作的田地。

李家庄及其附近的农户种水稻,一望无际的稻田,铺天盖地的蝉鸣蛙叫。

这些在那时的李晓冬眼里,并不稀奇。

但许多年后,当农户们不再耕田,而那些田地也早已成为高楼大厦。

李晓冬发现,曾经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绿色水田,是那么的令人向往追忆。

那时李晓冬在父亲的提示下,能记清哪一块地是自己亲戚家的,哪一块地儿时的父亲曾亲自耕种过。

汽车并不能抵达村子,终点站就是距离李家庄十里开外的靠山镇。

下车后,李晓冬和父亲照例来到居住在镇上的大姑家。

同李晓冬的爷爷奶奶一样,大姑和姑父,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那时的靠山镇和李家庄都还没有占地,房地产开发虽然已经进行地如火如荼,却和这里没什么关系。

因此,那时的大姑家还很不富裕。

除了在土坑里刨食,没有其他收入的大姑和姑父需要养育两个孩子。

虽然当时,大姑家的大哥已经去当兵了,但大姑家的姐姐仍在上中学。

为了支付姐姐的学费,还要攒钱偿还之前因为哥哥上学而欠下的债务,大姑家的生活很拮据。

那时,李晓冬的父亲总是会和李晓东说:

大姑家如何如何的不容易,若是大姑送什么礼物,或是给零花钱,都不要接着。

人们都喜欢做强者,对父亲的提议,李晓冬一直坚决贯彻。

而李晓冬的父亲则每次到大姑家,都要给大姑留下些钱,有时两百,有时更多,即便那时李晓冬的家庭状况也远远算不上富裕。

虽然大姑极力挽留,但李晓冬和父亲仍是没有在大姑家过多停留,借了姑父的自行车便出门了。

从大姑家到李家庄,一路上是绕山而行。

身边一侧就是大山,李晓冬知道,这座山里有很多种蘑菇,也有很多苹果树、杏树。

另一边则是山下的稻田,稻田和道路之间没有绿化带,为了让人方便认路,也为了安全起见,在政府倡导下,农户们在这一侧种了一排山楂树。

每到秋收的时候,李晓冬的父亲都会带着李晓冬回来帮忙收秋。

那时的山楂正熟,李晓冬的父亲总会趁着左右没人,让李晓冬扶住自行车,自己爬上山楂树,摘下两口袋山楂,然后掏出一把塞给李晓东。

两人一边吃着酸甜可口的山楂,一边唱着歌。

李晓冬从小就不喜欢唱儿歌,他认为这是受父亲的影响。

因为每次父亲在骑自行车载他在回爷爷家的时候,都会唱一些父亲喜欢的流行歌曲。

而李晓冬会唱的所有老歌,都是那时父亲教给他的。

此时正值盛夏,山楂虽然还未成熟,但山杏已经能吃了。

一路上伴着歌声和倒牙的山杏,李晓冬被父亲载着进入了村子。

李家庄,顾名思义全村绝大多数人都姓李。

虽然没有祠堂,但几乎所有人都算是同宗的一个大家族。

那时房地产开发商的眼睛还没有盯上那片青山绿水,因此,李家庄的人要么在家种地,要么就外出打工。

至于村子里的孩子,那时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就好好学习考出去,要么就只能一辈子当农民或是去工地做工人。

村里的亲戚们总是拿李晓冬爷爷一家,作为正面例子来教导孩子,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李晓冬的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爷爷的亲哥哥,那个被李晓冬称为“三爷爷”的人却当过汉奸。

民国时,三爷爷本来只是承恩市一名普通的警察。

后来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后,承恩市沦陷了。

当时摆在三爷爷面前只有两条路——

要么当汉奸,要么回家当农民。

三爷爷不是一点骨气都没有的人。

恰恰相反,听爷爷说,三爷爷是一个很硬很硬的硬汉。

当三爷爷梗着脖子,准备拒绝日本军官的招揽时,却得到了两份让他异常为难的报价:

如果三爷爷为日本人工作,那李家庄全村则会在三爷爷的领导下进行自治,而且需要缴纳给日军的税粮也会相应减少。

但若是三爷爷拒绝为日本人工作,那李家庄的税粮非但不会减少,还要将村子里所有的牲畜上缴给日军,以充军需。

家国大义,有些时候说的轻松,但落到个人头上的时候却让人,家国难两全。

解放以后,李家庄在三爷爷的带领下按照镇里的指示,进行了土地改革。

但对于镇里推荐他担任村长的提议,三爷爷却始终没有答应。

在村子里很有威望的三爷爷成了个勤勤恳恳,普普通通的庄稼人。

三爷爷还明令禁止李晓冬的爷爷不许在村里担任任何职务,让他一门心思地好好种地。

李晓冬的父亲告诉李晓东,在他小的时候,三爷爷和爷爷经常告诉他一句话:

“什么东西都有可能被别人抢走,只有脑袋里的知识不会被别人抢走。”

因此,李晓冬的大伯、二伯、父亲和叔叔,从小就学习刻苦。

即便那时全家人吃饱肚子都已经很难了,但李晓冬父亲一辈的亲兄弟四人,虽然都没有考上大学,但都算是凭借考学,走了出去。

李晓冬的大伯是靠山镇中心校的校长,李晓冬的二伯是靠山镇镇中学的老师,李晓冬的父亲,高考考上了市农校,毕业后到了承恩县。

而李晓冬的老叔那时也已经成为了一名警察。

四子都有体面的工作,都由国家财政开支,不用种地便能养活一家,这样的教育成果令李晓冬的爷爷在李家庄很有面子。

这也让两子都是农民,和李晓冬爷爷一个娘肠爬出来的三爷爷,既羡慕又骄傲。

李晓冬从小就知道,不论自己家生活得如何艰辛,条件总要比李家庄的亲戚们好上一些。

即便近两年父亲和母亲很少购置衣物,但每次回到李家庄的时候,从来都是大包小裹,带些礼物。

礼物中,李晓冬的父亲会准备烧鸡、香肠等村子里不常吃的卤味熟食。

还会带上些外婆送给爷爷奶奶的奶粉、营养品,这些大多是别人送给外公外婆的。

而每次李晓冬的父亲回到李家庄,爷爷都会在当天晚上摆家宴。

炕上一桌,地下一桌。

除了同样住在村子里李晓冬大伯、二伯两家人会来,三爷爷也会来,还有一些血缘稍远的亲戚。

这些血缘稍远的亲戚一般会是其他外枝几房的长子嫡孙,或话事人。

对于这样的家庭聚会,李晓冬不排斥,但也不是很能理解。

在他看来,父亲带回的四只烧鸡,如果只是爷爷奶奶,大伯二伯一大家人吃,最少可以吃上两顿。

但叫上这么多亲戚,即便父亲再多带回两只烧鸡,看样子也不够吃。

因为父亲有工作,所以基本上周日下午就会离开。

而父亲离开后,李晓冬便会在李家庄开始自己幸福的乡村假期。

村子里的亲戚多,哥哥姐姐自然也就多。

那时的小孩子都喜欢追着大孩子玩,但大孩子不喜欢带着小孩子,不过李晓冬是个例外。

毕竟生活在县城,对比生活在李家庄的孩子,李晓冬不单衣着要比农村的孩子干净、漂亮不少,模样也更清秀。

本就颜值不错的李晓冬,和村里面在日头下晒得黝黑的孩子一比,更显得可人讨喜。

虽然那时李晓冬已经上了小学,但是村子里的婶子、姑姑还总是喜欢把他抱过来,捏捏脸揉揉脑袋。

而每次在这种时候,李晓冬的奶奶总会乐呵呵地看着他,说上一句:

“我的好羔子哟。”

喜欢李晓冬的不只是村里的长辈,平辈的哥哥姐姐也喜欢带着李晓冬玩儿。

那时李晓冬的父亲每次离开前,都会给李晓冬几元零花钱,并且嘱咐他,偶尔买些零食、糖果分给村子里的兄弟姐妹。

对于父亲的嘱咐,李晓冬不以为然,但对于得到零用钱的结果,李晓冬却很是高兴。

那时的李晓冬知道,买上一袋干脆面揉碎了大家一起分着吃的决定,并不被兄弟姐妹们支持。

花上五角钱,买上一大捧两分钱一块的“小淘气”糖果,则更被大家欢迎。

村子里的孩子喜欢带着李晓冬一起玩的原因,当然不只是为了跟着李晓冬蹭吃蹭喝。

每当他们带着李晓冬在山间田野里玩耍的时候,一边摆出知识渊博的样子,一边给从城里回来的小弟弟解惑,也会有一种成就感。

即便是亲戚,也有个亲疏远近。

李晓冬更愿意和二伯家的哥哥姐姐玩。

二伯家有两个孩子,姐姐叫小云,哥哥叫小峰。

小云姐要比小峰哥大上一岁,比李晓冬大五岁。

当时两人都在上初中,至于大伯家的哥哥姐姐,因为比李晓冬大太多,所以,李晓冬喜欢住在二伯家。

李晓冬回到李家村后,就知道二伯家已经住了一个姐姐。

她年龄和小云姐一般大,但生日要小一些,是小云姐舅舅家的女儿,叫小琴。

小琴同样在上初中,也是利用暑假来姑姑家玩的。

小琴的家住在另一个村子,距离李家庄并不近。

也许是独生子女的原因,从穿着打扮和肤色模样,小琴姐相比于小云姐更像是城里的孩子。

那时二伯家刚建完新房子不久,除了餐厅、厨房之外,有四间可供睡觉的屋子。

除了最大的一间暂时被用作放粮食、杂物的仓房,二伯和二娘、小云姐和小琴姐、李晓冬和小峰各住一间。

虽是新建的民房,但房子整体的透气性并不好,再加上正值暑假,天气炎热,二伯家只有小云和小琴的房间最是通风、凉快。

其次凉爽一些的,便是二伯与二娘睡觉的主屋。

一天中午,李晓冬在二伯和二娘主屋的炕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二娘一边把扇子递给李晓冬,一边说道:

“你小云姐和小琴去镇里面买东西了,实在睡不着你就去她那屋睡,她那屋凉快。”

“那她们俩回来怎么办?算了,我还是在这睡吧。”李晓冬一边用扇子大力地扇风,一边说道。

“他俩回来估计得晚上了,你就去那屋睡吧。”

天气太热了,李晓冬没有再拒绝,穿上凉鞋拿着扇子走到了小云姐的卧室。

李晓冬并不是第一次在这个屋里睡觉。

逢年过节,不在村子生活的二姑和小姑加上老叔一家,都会回到爷爷家。

只有东屋、西屋两张炕的爷爷家住不下这么多人。

由于二伯家盖完房子后最是宽敞,李晓冬一般就会和母亲,一起睡在小云姐这间屋子。

李晓冬的母亲睡在中间,李晓冬和小云姐睡在两边。

虽然那时的李晓冬已经有了男女有别的观念,但毕竟是从小玩到大的姐姐,也就不当回事了。

躺在小云姐的床上,闻着女生卧室独有的淡淡香气,李晓冬很快地进入了梦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