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忠烈护国记》天伤降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诗曰:

日出东海落西山,白云飘荡万珠凝。

月亏常有月盈稀,成时欢喜败时愁。

世人都爱金和银,功名利禄云与烟。

聚宝盆内何时满?尸骨入土也难填。

北宋仁宗嘉佑三年。当年的三月三日,皇帝上早朝,百官行君臣大礼,有太监高声喊道:“有事的可以早奏,无事的便要退朝。”宰相赵哲和副宰相文彦博出班奏事说:“现在京城里瘟疫横行,军民日日死亡很多,希望皇上能大赦天下,向上天祈祷,解救天下百姓。”

皇上听到这话就命翰林院写了诏书,一是释放罪犯免去刑法和百姓的税收。二是让京城里的道观寺庙多做好事祈祷消去灾祸。没想到的是当年瘟疫更加昌盛,皇上听后心中焦虑,又和百官商量如何解决。有一个大臣越级上奏,皇上一看是大臣范仲淹。

范仲淹行礼后说:“现在天灾遍地都是,当兵的和百姓生活在水火之中,早晚不得安宁,要是用臣的意见,去除这场灾祸,可找来嗣汉天师马上进京,让他做法告知上帝,可以消除灾祸瘟疫。”宋仁宗批准了,立刻亲自写了一道诏书,上了一炷香,特别派殿前太尉洪信为御使,去往江西的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马上入朝,消除瘟疫。

在宫殿上点起了御香,然后皇上亲自将诏书交给了洪信,立刻去请。

洪信领了圣旨,辞别了皇上,用香炉装了御香,带了几十个随从,骑马离了汴京城,直奔信州的贵溪县来了。

洪信带着随从,不几天就到了江西信州。信州官员都出城迎接,随后叫人告诉龙虎山上清宫住持和所有道士,准备迎接诏书。

第二天,这些官员一同送太尉洪信到龙虎山下。早有上清宫的许多道士前来迎接,直至上清宫,主持真人和道童侍从又将洪信引至三清殿,将皇帝诏书居**上。

洪信太尉问这上清宫的主持道士说:“张天师现在在哪里?”真人道士告诉洪太尉说:“这一代的祖师叫虚靖天师,性格清高,懒于迎送,自己在龙虎山顶,盖了一座茅草庵,修心养性,所以不在这里居住。”

洪信说:“现在皇上招见天师,怎么可以见到?”

道士回答:“诏书已经供在殿上,我等道士不敢开读,先请太尉进入客房喝茶用斋,然后再说。”

太尉来到客房坐在当中,有人献上茶水和斋饭,吃过茶用过斋,太尉再问:“天师在山顶庵里,叫谁去请下来见面,好宣读诏书?”

道士回答:“这个祖师虽然在山顶居住,可了不得,能腾云驾雾,不知在不在,我们平时也见不到,怎么能请得下来呢?”

洪信说:“如果是这样,怎么能见得到呢?现在国内到处都是瘟疫,皇上命我捧着圣旨来请天师,希望能救百姓,这样可怎么办呐?”

道士说:“皇上要救百姓,只要太尉拿出一点诚心,斋戒沐浴,换上粗布衣服,不带一人,自己背着诏书,焚烧御香,走上山去,有可能见到天师。心要不诚,只怕要空走一回,见到就很难了。”

洪太尉听完这些话,便说:“我从汴京吃素一路到了这里,怎么不诚心?既然这样,就听你的,明天一早就上山去。”

第二天早上,洪信沐浴后,换了布衣,穿着草鞋,吃了素饭,用黄布包着圣旨背在背上,手里拿着手炉,烧着御香,众道士将他送到后山,指路让他上山。

道士又告诉洪信:“太尉想救百姓,不能后悔,一定要诚心上山。”

洪信和众人分别,然后上山来。走了几里路,走不动了,埋怨说:“俺是朝廷的大官,啥时候穿草鞋,走山路,知道天师在山上,还让我受这罪!”又走了几十步,突然一只白虎串出来把洪信吓了一跳,倒在地上。老虎看着洪信转了几圈,从后山坡跳下去了。老虎走了一盏茶的时候,洪信才哆嗦的站起来,收拾妥当,又继续往前走,一定要见到张天师。又走了几十步,又埋怨说:“皇上让俺来请天师,居然受这惊吓。”话还没等说完,从竹林里又串出一条雪花大蟒,跌了一跤,洪信大叫:“这回我死定了。”

那巨蟒看了看洪信,串下山去了。洪信看那巨蟒走了,爬了起来,说道:“吓死我了。”又骂道士:“这帮牛鼻子,等我上山看不见张天师,下山后非扒了你们的皮。”再拿了香炉,正要上山,却看见一个小道童吹着笛子骑着黄牛,来到面前。洪信问那道童:“你从哪冒出来的?认不认的我?”道童对洪信说:“你就是什么洪太尉么?来请天师的吧!”

洪信一听大惊,说:“你这小道童怎么知道的?谁告诉你的?”道童说:“早前在草庵听天师说的,有个洪太尉请他去汴京消除灾疫,天师已经驾云去了,你也不用上山了,快快回去吧!免得山里的毒虫猛兽害了你的命。”说完道童骑牛去了。

洪信想了想说:“他怎么知道,一定是天师告诉他的,天师必定是去了。”还想上山,刚才吓得够呛,还是下山要紧,又从原路返回。

到了山下,道士迎接。道士问洪信:“太尉见到天师了吗?”洪信说:“我这一路上惊吓不小,一会串出个老虎,一会串出个大蟒,吓死我了,一定是你们这些牛鼻子搞的鬼,作弄我。”道士说:“我们可不敢,这是天师在试你有没有诚心。”洪信又说:“我正想上山,看见一个小道童,道童跟我说天师去了京城,让我下山,所以我就回来了。”道士又说:“太尉可惜了,你错过天师了,那道童就是天师。”洪信问:“他是天师?怎么才这么小?”

道士回答:“我们这一代天师虽然幼小,但神通广大,四方都叫他道通祖师。”洪信后悔说:“我怎么就没看出来呢?当面错过了。”

道士告诉洪信说:“既然天师说去了京城,那必然是去了,等大人回京法事已经做完了。”

洪信听了这一番话才算把心放下,留在观内居住。

第二天,有人引领洪信观看龙虎山的景致,走来走去来到一座大殿门前,有个金字的匾额写着“伏魔之殿,”门上写着符咒,用铁锁将殿门死死锁住,心中纳闷,问过才知道,原来是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在此,更加好奇,命人打开殿门看一看魔王什么样子,道士百般阻拦,洪太尉执意要看,只得打开殿门。数百年中没开此殿,众人进入殿里黑洞洞的,洪信叫人点着火把,看见一个大石龟陷在土中,上面有一石碑,拿火把一照,前面刻着天书,都不认得,一照后面却写着“遇洪而开,”洪信一看,开口大笑说:“几百年前就把我的名姓写在这里,这是让我来开看呐!你们多找些人来,拿着锹铲给我挖开,魔王就在下面。”道士苦苦相劝,洪信不听叫人挪开石龟,又挖了三四尺深,掘开青石板,下面是一个无底黑洞,洪太尉拿着火把往里一扔,就见一团黑气滚了出来,数十百道金光把大殿的屋顶冲破,在空中散去了。众人吓得跑到廊下,洪信问那道士:“刚才走脱的是什么妖魔?”道士告知:“是三十六天罡魔王和七十二地煞魔君。”洪信回京怕受责罚,就将这事隐瞒过去了,皇上并不知道。

转眼就到了哲宗年间,洪太尉误放天罡星中有一天伤星,脱胎在河北清河县姓武的人家为子,武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武殖,二儿子叫武松。武殖个子矮小,因为排行老大,为人比较谦和,邻居街坊都叫他武大郎,以卖炊饼为生计,父母死的早,弟弟武松由武大一手抚养成人,所以武松对哥哥最亲,武松十五六岁时就已经身高八尺多了,相貌英俊,脾气火爆,长大以后不学无术,愁坏了大郎,大郎让他学文,他不肯学,大朗让他学武倒把武松乐坏了,武大曾经在嵩山少林寺做过苦工,所以认得那的方丈,便给武松写了一封介绍信,让武松到寺里拜师学艺,武大依旧靠卖炊饼为生,时不时寄去一封家书,好让武松安心习武,将来做个有用之人。

武松走了两个月来到了嵩山少林寺,敲开寺门,门内探头探脑的钻出个小沙弥,双手合十开口就问:“你是谁?来干什么?”武松对沙弥说:“我叫武松,是来拜师学艺的。”说着便把武大的推荐信拿给了沙弥,沙弥看了看说:“你先在这等着,我去告诉方丈。”说完拿着书信转身进去了,咣当一声把寺门也关了。

武松在外面苦等了一个时辰,门终于开了,沙弥说:“施主,让您久等了,方丈大师请你里面说话。”武松没好气的说:“你看这是什么天气?盛夏三伏,还知道让我久等了,怎么不早些开门?”沙弥说道:“师傅刚才正在午休,我不敢打扰。”武松边往里走边说:“你这小和尚,你不敢打扰方丈,怎么不叫我进去避暑。”小沙弥吐着舌头领着武松走到大雄宝殿,武松看到方丈说道:“我哥哥让我来这拜师学艺。”方丈打断武松的话说:“这我已经知道了,你兄长在信中已经说过,做个俗家弟子,不用剃度,先到伙房挑柴吧!”然后让小沙弥领他到伙房。

一转眼一月有余了,武松天天砍柴挑柴劈柴烦透了,背地里总说方丈短话,有人告诉了方丈,方丈叫武松去禅房说话,武松来到禅房,未经允许推门就进去了。方丈对武松说:“我知道你对我有气,先把门关了,来这坐下,我有话跟你说。”

武松回手把门关好,来到方丈面前,在蒲团上坐下。方丈说道:“你年轻气盛,老衲没出家的时候脾气和你差不多,我本姓周,名同,有徒弟四人,三人是天星下凡,大弟子卢俊义,现在河北做员外;二弟子史文恭,在曾头市做看家护院的教师;三弟子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总教头,被高俅逼上了梁山;四弟子鲁智深在二龙山聚义,落草为寇了。他们的武艺都是我传授的,你若想学什么我可以教你。”

武松听完大吃一惊,跪下磕头说:“师父,我有力气可不知学什么?还请师父指点。”

方丈说:“你先与我到外面去。”二人走出禅堂。

方丈指着那青石雕凿的狮子说道:“这狮子大概有千斤重,你能将它挪开吗?”武松走近石狮,一手扣在狮子的嘴里,一手托住狮子的腹部,一较劲便把狮子举了起来,然后又轻轻的放下了。

方丈看到此情景不住的夸赞说:“好力气,可以比得上霸王举鼎了,将来肯定是栋梁之材,卢俊义与林冲都是马上的功夫,史文恭学的是骑射,鲁智深学的是步下长兵器,为师就教你步下的短兵刃吧!但是棍棒也得必学,我就先教你五郎八卦棍吧!”说完便叫武松拿过一条棍棒,自己也拿了一根,传授给了武松一套棍法。半个月后又交给了武松一套使双刀的功夫。

武松在少林寺整整呆了六年,学会了一身武艺,有一天师父突然对他说:“是你该下山的时候了,你今年二十三岁了吧?”

武松回答:“对,弟子二十三了,师父为什么撵我走啊?弟子哪里不好惹师父生气了,师父只管责备就是。”

方丈说:“你没有犯错,你有更大的事情要做,不能久居在寺里,况且你又没有剃度受戒,算不得佛门弟子,是时候回家看望你哥了,下山去吧!”武松恋恋不舍的告别了方丈,收拾随身物品,提了条棒子下了嵩山,回了河北清河县。

方丈望着武松离去的背影说道:“此子上应天伤之星,伤人也必伤己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