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紫月青岚》第三章 秋天的思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陈桂和苏棉心聊着,陈青萍听到在说苹果,就去抱了一个出来,苹果比较大,而陈青萍手小小的,只能双手抱着才能拿得动。

苏棉心看了看,这么大的苹果怎么吃,接过来掂量一下大概有一斤,递给陈桂,“你看看怎么处理,切开还是怎么样弄给小孩吃。”陈桂接过苹果,放在切菜板上,切成两半,然后把籽挖掉,拿了把不锈钢勺子,“来,挖着吃。”

陈青萍接过苹果和勺子,欢天喜地地跑开,边吃苹果边逗妹妹去了。吃过午饭,陈桂午休了一会就去供销社柜台坐着,处理起工作来。

翻看着信件和资料,大多数信件都是一些跟随货物零件而来的交接内容,清单明细,由于住在供销社后面,所以私人的信件也是寄到这个地址。把供销社的信件分出来,分类放到公共柜子里。只剩下几封私人信件,分别是几位战友寄来的,还有一封熟悉的地址,署名吴红玉。

这个时候电话还属于稀有物品,县城还好,乡下的话十里八乡也没有一个电话,紧急的事情依赖更多的是发电报。

半夜里,一声“电报来了”是最让人担心的,这一声就意味着谁家有大事发生了。百姓家里,只有顶要紧的事,才会通过电报这种方式通知对方,不仅是因为速度快,还因为能确保送达。而联络感情更多用的是信。

吴红玉是陈桂的高中同学,在学校的时候经常交流着学习上的事情,毕业的时候正处于没有高考的年代,于是吴红玉就待在家里,而陈桂毕业接近一年的时候就应征入伍当兵了,去了远远的兰州。

在部队的岁月里,对于农村出身的陈桂,无疑是最好的时间。除了刚入伍的三个月新兵训练较为辛苦,但是其实比起边读书边做家务农活放假做零工这些来得轻松。

在部队里,新兵训练过后,由于是空军后勤,所以并没有太多训练,更多的是后勤的内容。轮流站岗,喂猪,烧柴,洗菜煮饭。部队伙食比同时期的一般家庭好得多,几乎天天有肉,虽然量不多,但是白面馒头却是管够。原本清瘦的陈桂当兵三年下来,体重上去些,个头也窜高一些。

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很多到了十六七岁就定下亲事,而还在上高中的对于男女之间的交往,却还是青涩得很。在部队里,除了给家里寄信,剩下的就是和吴红玉的信件来往,但是到了服兵役的第三年吴红玉家里安排了嫁人。

互相之间也没有明确的承诺,后来信件来往就慢慢少了,直到陈桂服完兵役之后六七年结了婚,两人之间才又重新有了联系,虽然只是联络近况互相了解,不过在当时却也不便公开,以免非议。

在八十年代,邻里走动来往并不稀奇,而且还很正常,因为娱乐活动并不多,而聚集聊天是消磨时间的好方法。大多数朋友之间都是同性,特别是已婚的,即使结婚前可能男方与另一家女方较熟悉,但是来往的时候,更多的是男人们一堆,妇女们带着小孩一堆,妇女们商量的事情再分别或者一起跟丈夫们说。

私下往来,也会变成女方与丈夫以前的女性朋友来往更多。至于书信来往,因为私密性,所以男女之间的书信更增添神秘色彩,显得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

所以陈桂为了避免麻烦,这些信件并没有拿回家中,一般看完之后就锁在工作的地方,而如果换工作或者换地方的话,就销毁掉。而最近几年工作稳定,陈桂就改为,收到新的就把上一次旧的信件处理掉。

以至于后来陈青峰上小学听说了陈桂和吴红玉的往事之后,翻箱倒柜好几天也没有寻到半张有关的纸片,只能拿着父亲的高中毕业照,看着那模糊的脸庞去脑补他们之间的故事。

不过后来一次陈桂战友的酒席上,陈青峰终于得见真容,然后苏棉心指着吴红玉,悄声问陈青峰,“那个人当你妈妈,你觉得怎么样?”,陈青峰果断地一句“不要”,让苏棉心一阵暖心。

陈桂把信件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这是两个多月前的信了,那时候比较忙,匆匆回了些近况就寄出去了,然后就没有收到回复了。

吴红玉就只生了一个男孩,年龄和陈青萍一样,上一次信中,吴红玉说小孩在**带的时候,自己出去玩不小心掉进粪坑,虽然及时救出来,但是受了惊吓,有点呆呆的,为此吴红玉哭了好几天。当时收到信,陈桂也是一阵唏嘘,回复了些安慰的话,却也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帮助的。

其实女性在遇到事情之后,寻求倾诉,并不需要别人帮忙提供什么样的帮助,甚至安慰的语言也不需要多,仅仅作为倾诉,倾诉就能改善心情,宣泄压抑。

在八十年代这种,个人思想基本不存在,像这样的事情,如果过多的向身边的人诉说,可能反而会被认为在指责小孩**。在说与不说之间,时常折磨得家庭妇女精神不正常。

陈桂整理一番思绪之后,拿出信纸,又写了一些宽慰的话,说了一下自己有了儿子,还有一些日常琐事和今天去了洛阳桥看到的风景。这样的内容结合,大概也能转移一下吴红玉的精神压力。

写完信后,拿出信封,白色的,陈桂想想,换成牛皮纸的,信封上署名陈冰,用浆糊封好后,放在供销社要寄的信件堆里。

下午五点钟,陈桂和同事收拾了一下供销社,然后关上大门,锁起来。陈桂拿着信件去邮局投递,投递完信件才回了家。

日子一天天过去,秋去冬来。天气变得更冷,苏棉心衣服也越穿越多。由于身体底子不好,还有这个时候的衣服经过多年的穿着保暖性能很差,寒冬腊月时节,同时穿五件衣服很常见。

可能新世纪的人无法想象,一件背心,一件秋衣,一件毛衣,一件毛衣背心,一件外套。而苏棉心时常需要加多一件毛衣或者一件毛衣背心。

转眼就冬至了,八闽地区的习俗是吃圆子,糯米粉搓成的小丸子,比汤圆小很多,没有馅,也不用放糖在糯米粉里,然后用少量的红花米掺进去,搓几个红色的点缀。

一般冬至前一晚就搓好圆子,五岁的陈青萍已经会帮忙搓了,大人们一次可以搓五个,而陈青萍同时搓两个就经常会掉,还好有大盆接着,也不浪费。

冬至早上,用开水煮圆子,再加入面线或者米粉,再加点菜叶,这样当做早餐。边吃边说,吃一粒长一岁,这也算是民间的一种祝福,而陈青萍吃了一粒之后就只吃面线和菜了,不吃圆子,她说,我就长一岁就好,惹得苏棉心和陈桂哈哈大笑,而陈青莹也跟着笑,吃了一粒也不吃了。小青峰才三个多月,还不能吃这些,躺在一边,手舞足蹈。

吃过圆子,陈桂又继续去供销社坐班。刚坐下没多久,邮递员就过来了,除了报纸外,还有一些信件,其中有一封写着,陈冰收。陈桂一看,另外拿出来,放进了自己的抽屉。

如果是其他同事收信,也知道这信是陈桂的。他们都知道陈桂是文化人,朋友多,有笔名。供销社里长期有四个人,陈桂,吴良,郭通达,朱大发。

吴良年龄和陈桂差不多,也住在供销社后面的房子里,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孩,但是他老婆比较斤斤计较,暗地里把陈桂列为丈夫事业上的竞争对手,所以两家私下来往不多。

郭通达和朱大发年龄都在四十五左右,在当时这个年龄,基本上就把当前的工作一直做到老,求个安稳就心满意足了,相处也较为融洽。他们两个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住得稍远,骑自行车来上班。

他们所在的这个供销社门面,主要负责汽车配件。这个时候民间私家车不多,很多零件是货车上用的,来往的很多都是跑各地运货的司机,除了销售零件,也会帮忙更换安装,兼带一些常见的维修。

有时候货车抛锚在附近,司机判断不清楚什么零件坏的,还需要跟着一起过去,判断完再回来拿配件,再过去更换维修,一来一去两趟,再加上维修时间一天就过去,如果是下午来的,基本上回家都在夜里。

一般这种情况,货车司机都千恩万谢,按照销售价付钱之后,还会拿出一些车上捎带的货物表示感谢。

在物资还需要定额分配的年代,陈桂家里却能出现烟台苹果,蓬莱鸭梨,新疆大红枣,还有一些稀奇的零食,这些都是货车司机的谢礼,供销社四人平分后带回家的。

处理了一些事情之后,上午十点半,基本上每天这个时候就闲暇起来,吴良在整理仓库账目,郭通达和朱大发看着报纸,陈桂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打开抽屉,拿出了信封。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