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80青年的笔下光影》第五十五章 痛苦让我铭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济基础可以决定上层建筑”,常亮现在已经踏入到构建“上层建筑”的状况……

————

“人可以痛苦的活着,不可以麻木的过着……”,原句不是这句,意思类似这样的意义,这句话常亮已经忘记从哪里听到过了。

这句话里边的态度,常亮曾经偶尔体悟过自己的行为,比划过觉得有那么点类似意味的像。

可能是有了些经济的满足,所以不想“麻木”的过日子,才让自己痛苦的改变起来了吧!

原来渺小的平凡目标-过普通人的生活,变成参与到“文化强国”之中……

是心底的中二之心膨胀了?

大概吧!

常亮觉得这些深层次的原因,自己不想深究了!

但凡有个目标让自己痛苦的改变,清醒的一点点觉着自己元气满满的活着,让他有些动力十足的享受,这很幸福……

从春节前开始,脑子里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歇。

人的思想很复杂,常亮的思考和改变也很戏剧性。

这种类似鬼使神差艺术化加工后的改变,违和感只是偶尔在他的脑子里一闪而过,没有停留。

他自己的主观意识也一直在自我暗示,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他也是这样做的,甚至多余的自我怀疑都没有。

投入其中而清醒的思考,一些跳动的思维方式,联想后追根溯源的认知,关于教育这个题材的选择,《实践课》的前期思考方向确定也应运而生。

知道自己能做到的去做,是明智的,尤其是常亮在上海的事件碰壁后。

常亮的第一个脑洞,《40年风雨之大事件》更多的是凑巧和时势造就。

回头他自己也再次的思考反省过,这个之中他出力最少,虽然烧死不少脑细胞……

第二个设想,《父辈的影子》也是运气和“被需要”占得多一些。

运气好也是因为这个题材,正好处于“感同身受”运用的初步思路在一些“被需要”上是个好的导火索,赶上了所以“又”“被需要”……

第三个题材关于房子的脑洞,也是在“被需要”和走运之间徘徊。

这其中的秘密也不是什么很深的原因。

一些资本,试验性质的需要他的思路和剧本,所以走运的“被需要”了,想过后也就这么简单。

自欺欺人的一些膨胀空想被现实捅破,常亮自己的脑子从新一下清醒回来。

深根深层次的原因,常亮反省自己,“被需要”和走运这种情况怎么可以一直属于自己?

大道无私一些,比喻到国家的层次。

大道无情,比喻资本的生存本色,用你做个听响的投石问路的石头,也说得过去。

现实就是现实,脚踏实地才能更从容一些。

不然,更多的方向踏入,灰头土脸的碰壁是必然的。能力就是个普通人,何必头脑发胀的自寻烦恼。

层次分明的阶层有条清晰的分割界限,理清看透收到教训就好了。

追寻“文化强国”这个目标,割除其它方向专注优质的内容创作,殊路同归否……?

文化创作本来就是个大众性的东西,常亮投入其中还是可以有所得的……

其它专业性强的行业岗位,脑子一想就强行进入,真的是有些盲目不理智了。

文字运用,每个受到一定教育程度的人,都可以投身进入……

常亮不例外也可以。

从新清醒的认知,让他觉得自己需要沉淀下来。

自己在内容创作上显得并不优秀和称职,需要沉淀是必须的。

自我的改变也是在沉淀过程中的一部分,只是为了更好的获得……

想获得首先得追求效率工具的革新。

无用功是不可取的,常亮十分清醒的灌输给自己这个提醒。

有那么一句话~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改变的方向,总有人可以作为你的榜样,成为你的参考!

知识的匮乏,系统性的知识需要加强学习。

怎么样革新写作创作的知识?

很简单,需要的知识工具,只要你想学习掌握,现代社会的系统性体系不会短缺与你。

这些知识还是可以用金钱换取学习的机会,但是一些别的东西,金钱就暂时买不到。

常亮在这些上投入些金钱,十分心甘情愿……,但是其它的东西呢,就……

学习后就能掌握运用吗?创作的效果能让人满意吗?

没那么简单的……!

到最后,还得你自己用心去练习去体悟。

客观的写作态度,需要运用要多久;敏锐的视角,要怎么样才能从中锻炼出来;文字流淌之间,人文精神能否灌输其中……

这些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表现在创作的内容之中,是需要时间的……

写作技能,本质上也是个习惯的养成。

比如如果常亮从小开始一直有做笔记、写日记的这些习惯。到现在不敢说多厉害,但是对现在的他来说绝对够用。

但是,没有那么多如果哇!所以归根结底,常亮认知后思考后,习惯的改变,还是要朝做笔记和写日记这个方向培养。

每**自己做笔记写日记难吗?

说起来不难也不难,不就是每天写一下么……

是啊,说起来很简单。可是,习惯这种东西是需要培养和主观坚持的。

人都说“滴水石穿”,就是形容培养习惯要坚持不懈,怕就怕滴水的方向侧移太多,坚持不下去……

人是有惰性的,人对生活舒适度的追求,又对这些习惯的培养坚持会侵蚀,这是个永不停歇的矛盾斗争过程。

“伟大的品质都是从一种坚持开始。”

这句话的原句和出处常亮同样不记得,这不妨碍他理解后对自己的改变。

“疤痕让我铭记切肤之痛”,常亮翻看到自己一篇日记里的这句话,这句话让他时常想起转到心头。

为什么写下这句话他没有写下,当时的那种思绪也已经丢失。

但是,他就是莫名地脑海里会响起这句话……

切肤之痛?为什么因为疤痕要铭记“痛”?

直觉觉得这句话对他的思考会很有帮助,思考到这里常亮不由得仔细思索回响起来……

绝对不会是因为额头的这块疤痕,他可以果断的这么认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