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钻石人生大传》第四章 师范岁月堪回忆 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节临别回首情依依

至此,我的苦难人生已去大半,进入坎坷人生,平凡岁月了。

当即写下一首小词,叫它如梦令吧!因为那时候写诗词,纯属几个文友,特别是我和世合,经常这样搞:写四句七言的或者五言的,偶句押韵平声,我们就大言不惭叫它七绝或五绝,其他律诗,以及词牌,都是这样的,堂而皇之曰诗曰词者,也不怕大方之家笑话,关于这些诗词趣事自是《诗意人生》的主旋律,按下不表。

我写的《如梦令》如下:

秋风吹出硕果,汗水换来明天。

梅花扑鼻香,须经寒霜方见。

对否?对否?

我是亲身体验。

很显然,这是对我人生经验的总结。也表达了我对考取师范后的欣喜。

临走前,免不了要去拜访亲戚的。亲戚们也三块两块的表示心意。唯有我的大孃,也就是我的亲姑母给了我十元大钞,给了当时**最大的面钞。虽然是破损成两个半截的,但粘起来,一点都不贬损它的价值。所以,我要记取她一辈子的这份浓浓的亲情!到现在已经三十一年了,每年的新年和她四月廿三日的生日,我是必到的!哪怕烈日炎炎,哪怕大雨倾盆,工作再忙再紧,请假也要去,老婆孩子走不到,我一个人也必须去。这些年,她老了,尤其思念亲人,他的四个儿子有时个都不在身边,我知道我这个侄儿,对她绝对是种安慰!前些年,她六十来岁的时候,每年过生日,知我必到,就在做米豆腐时,特意给我凝一小盆,临别时送我。她做的米豆腐极好,很有筋丝,从盆里倒出来,俨然一个完整无缺的实心盆子的模型,晶莹如玉,加入辣椒等佐料凉拌来,有弹性有韧性,清凉可口,是我家老婆孩子都很喜欢的一道美味。这些年,她老了也不再做了。我就买点她喜欢吃的给她带去,有时还给他点钱。她对我也格外的信任,把它的身份证,户口本,银行卡之类也都交我保管,我当然也对得起她这份信任,只是由于她不在身边,有时难免会和不愿提供方便的银行工作人员吵嘴!呵呵!

我倒是最简单也单纯,就是拜访一些至亲就了事,可是有些同学,命运可不是这样的。因为他们在家都谈了媳妇,有的耍了女朋友。他们都抱着以后当陈世美,不如现在就做一回小人,扯了算了。对于这种事可以说是普遍现象。但对于此事,我还真不好作褒贬的评价,这倒绝不是说自己也是其中之一要避嫌,因为我倒是绝没有正式谈媳妇。

我们那时农村的旧观念还是比较浓厚的。所谓谈媳妇,就是由男方先看中了哪家的闺女,主要是父辈看中了,其实这看中也主要是所谓的“门当户对”或合八字。就请一个媒人,这媒人也多半是职业媒人,专门给人家联姻。有个说法是,如果当成功了十二回媒人的话,就算是做了天大的善事,来世就会变猫。在那年月,人们认为猫比人还安逸,再穷的人家也要用猪油拌白米稀饭给猫吃,猫是家中的娇小姐,身形娇美,声音发嗲,眼如珍珠,黑夜放光,加之食量小。人们坚信猫的前生是很高贵的,它是山中之王老虎被观音菩萨点化,从此不再吃人,反而还缩小了身躯,减小了食量,一变而为人民的卫士。虽然仍是食肉动物,可他也就专门吃老鼠肉了,所以人们钟爱它,羡慕它,把它视为人甚至比人还高贵的动物。所以称它男猫女猫,获得了人的性别,女猫发情,特别称它为“叫春”,多么文雅而诗意的说法。因此,才有做成功十二们亲事变猫的说法,也在于激励专业媒人克难攻坚,以促成12桩婚姻为目标。还有一句俗话也能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婚”。可见,成人之美乃善之善者也。但其实,也有不少媒人,骗吃骗喝不给人谈媳妇的,有的遭报复被打残的也有。我家近邻就是这样的人,在土坪一带可是大名人,无人不晓的“余妖精”。她本是云南人,年轻时到处谈恋爱,到处嫁人,后来人们识别了她,那些男人都不要他了,他就跑来嫁到一个叫福林湾的地方,男人是典型的贫农,年轻时去重庆担盐巴过日子,一年四季餐风露宿的,不慎被中了湿气,成了歪嘴,其实就是现在说的面瘫。所以就一直没讨到老婆,人老珠黄的余小青就跑来跟到他了,由于年老不能生育,就抱养了一个儿子。由于余小青长年在外以当媒为名浪荡社会,于是人们就叫伊“余妖精”了,倒是名副其实。她最成功的事就是“拱背配跛子”。说的是,她曾给一对老大难的男女做媒,竟然做成了。男的是个驼背,当地叫拱背子,女的是个跛子。按时下的流行说法就是一对“圣男圣女”(剩男剩女),她对男方家长说,你们某天某天去她家看人吧(看人,就是相亲的意思),都说过得了媒人眼,才进的了亲家门,我的眼睛看的,保证没问题。果然男方家长一去看人,那女孩坐在灶门前传火煮饭兼煮猪草,两口大灶柴火熊熊,映得女孩脸红扑扑的,青春美丽!整个早晨忙的不亦乐乎,男家长满意极了。她又通知女方家长说某天某地,你们女方去看人吧。那天她叫男方的孩子在苞谷林里薅草,女方家长足足看看了一个时辰,那男孩一直弓着背锄草,腰都没伸一下,于是,女方也很满意,真是把劳动的好手啊!等到结婚时才**大白,也就苦笑一下罢了,毕竟彼此都有“窒碍”(就是缺陷),心照不宣了,歪锅配斜灶,倒也合适。但他曾骗了一男青年的鸡鸭等媒礼,却一再推说女方害羞,暂时不同意看人。后来实在推不过了,她就只好在一个赶场天,随便指了一个女孩,说就是她,偏巧那女的是男的认识的一个亲戚的刚结婚不久的媳妇,没做传统的妇女打扮而已。男青年知道上了当,当即把她暴打一顿,回来睡了好久。在那些年代,“自由恋爱”还躺在乡村睡大觉呢,根本就没觉醒。只有在街道上,单位上,**中有所萌发,尚未形成气候,男女双方都害羞,所以才能让专业媒人有机可乘。

很多读书的孩子,几乎都是家长请媒定下一桩婚姻,怕孩子读不成气候误了终身大事。我们家虽然都有媒人来谈了几处,但都因为我们家“长把伞老起”(就是只是口头应承,没有安排聘礼之类的实质性的行动)而告吹。一则是家中无钱,二则我一心读书并且有心仪的女生,所以就曾对**说,如果有钱给我谈媳妇,不如给我读书,如果以后考不起,娶不了媳妇我也埋怨你们。

但也有两次比较有印象的,一次是**叫我趁赶玛瑙岩的香会之机去看人。当天,善男信女人山人海。在一座马头形的悬崖顶上烧香,所以那地叫马脑岩,因为和佛教有关,所以写成玛瑙岩。当时,是用一些乱石和砖头在以前的旧址上砌成象征性的庙,连菩萨都没有半樽。其实那么多人,山上也呆不了,所以小商贩都在山下的荒土坡上摆起临时的摊点。许多人也像我一样名为烧香,实则是另有私事。所以烧香下山来,就在下面的山坡上聚会闲聊。

我其时也有些害羞,大致看了一眼,那姑娘在买凉粉。我发现对方是一个土得掉渣的农村姑娘,没上过学,皮肤黑黑的,五官平庸且木讷,我就没有多看第二眼,就走了。**事后一再强调对方有一把好达哒(就是好辫子),我不屑一辩,只是一个劲的不行不行。

第二个是隔我们不远的邓教的一个女孩,我见过,虽没读过书,却也水灵能干,但才在起始阶段就被我的二孃,就是前文说过的我的二姨妈,给我潺掉了(就是破坏掉了)。她想给她的亲侄儿谈,就对女方说,我曾经生疮那么多年,身体差,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复发哟!我发现在她心中,亲侄儿就是比外甥亲咯。这样女方当然就有顾虑,这亲事自然就无疾而终了。这倒使我后来的人生轻装上阵,没有心理负担。

可是,我的朋友仁寿,德威等就不是这样了,都三媒六证了,很麻烦的。

当时,仁寿叫上我们几个同学,在一个赶场天一道去看他家里给他谈的媳妇,目的是要我们给对方造成一个二人不般配的印象,让对方知难而退。当然我们年少轻狂,哪里管得什么“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之类的话,当然也年少无知,哪里是我们几个就能撼动长辈的约定的,自是大人们双方请人熬更守夜的,多次调解,才罢休。

德威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他的父亲是教师,女方是和他父亲又交情的地方知名人士,真不好启口说“不”,何况对方女孩已经和他多次接触,也有点自由恋爱的款型,再说还赠送给他一些女红鞋垫毛衣之类,这个当然就不是那么好扯的。可是,他父亲也抗不住德威决绝的态度,宁愿放弃读书,或者寻死觅活,加之神思恍惚,有走火入魔,精神分裂的征兆。所以只好老着面皮,去找好友谈结束儿女婚恋关系的事。经过好多日日夜夜的鏖战,好多知名人士,亲戚朋友的说项,才好不容用带着愧疚之情,解除了关系,自此两家再也回不到当初了。其实前几年正安师范的先例就有不少,林溪有好几家都没扯得脱,德威算是成功的范例。

其实,说穿了,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极大的关系的。当时是1986年,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人们还是一个相对凝固的社会,特别是农村,才从大集体里出来,虽然比过去有了许多自由,但是毕竟仍以农耕为主,收入门路少。国家干部,在农村还是很吃香的,因为有工资收入,教师也属于国家干部之列,所以令人追逐。故尔,考取学校者,自然觉得跳出农门,不想被挂住一只脚,所以都想扯了农村的媳妇。这会遭人诟病,但不能说不道德,因为原本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其价值取向也缺乏长远眼光哦。就后来的情况看,其实娶个农村女孩,勤劳朴实,多子多福;管束又松,自由惬意;稍作打扮,效果明显。打工浪潮一开,所谓国家干部,优越感不复存在,去外面打工的,甚至那些为躲避计划生育被逼离家的,多数都发了,都在城市购房,一跃而为城市人口,有不少人庆幸自己当年没嫁给教师。那些跃出农门,双职工的,经济独立,互不侵犯;人格独立,张扬个性;内部离婚,冷战不已。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被打破,其实也不见得就幸福!所以世间之事,一言难尽。

回到前文,知道上线后,一边和同学们串门,参与一些“扯婚”事件,一边在家等上学通知,等得久了,寂寞难耐,就写一些“日记式”的东西,现在看来,也颇有意思,抄录一首如下:

月下随想

八月二十晚/已是三更天/人从梦境悠悠还/起身室外小便

但见/满庭清昼/银光遍洒/树影铺地物栩然/

上床了/辗转反侧不能眠/虽然寂寞惆怅/不能辜负月光一片

独自又下床/掇凳当院把月观

岁月真无情/月已只留一半/

星星不繁/宝宇无边/残云无一片

清秋寒气自天来/洗涤我心一尘也不染

月色不逊上几次/甚遗憾/故人无一在眼前

倘若君等在/流水高山任君弹/痴情两相欢

那时那景那心情/至今想起/心潮荡荡不平静

君等皆去矣/我今等通知/杳无一音信

原只谓/遵义风光无限美/爽心悦目事屡屡

谁知道/寂寞独戏我/留我在家太孑然

一日吃饭与睡觉/别无他事/伴我度流年

何时才能够/走上新的生活乐园/遥分君等欢

趁此月光无限美/提笔月下/鸣心间

直到古历九月,还没有成行。不过时间已经确定,就在本月下旬。主要是遵义师范刚开始招生,基础设施迟迟未弄好,以至于其他学校都开学很久了,我们都没开学,并且通知书上要求每人还有带一把锄头去参加义务劳动,建设新校园。所以,在九月初四生日那天我写下了《丙寅生日书己》,前文已经引了上半截,这里将下半篇,抄录于此:

……

劳碌的父母啊/访医求药/睡眼何曾闭?/全家都落得如堕病魔里

身体刚康复/精神刺激又来逼/几度考生落榜/生活于彷徨里

最可惜/算去年/落榜只为两厘半/

今年虽考取/遗憾岁月不饶人/人生已加冠

岁月的脚步啊/怎不缓一缓/将失去的年华再现

让我重新/把它装扮

九月初四啊/今天/你又神秘地出现

在我人生的数轴上/又增加了一段

但愿你是个名副其实的转折点/使我的人生旅途

从此/光辉/灿烂……

又过了二十多天,终于开学了,生平第一次去遵义,难免有些激动,也是生平第一次去外地读书,难免有些留恋。这里,我翻出当年的日记式的诗歌,见证当日情怀。

别了

丙寅三秋下旬,赴遵义师范读书,将要离别以前陪伴我生长的一切,不免有留恋之意,写《别了》一诗以寓情:

别了,故乡

生我养我的地方

你这人间的温床

散发着四季不断的野花的芳香

频传着

如丝如竹的

松涛婉唱

飞珠溅玉的清泉

在山谷中回响

……

一切都使我留恋难忘

别了,亲人

任劳任怨的父母

我的成长

倾注了你们多少心血和汗珠

——为给我积书钱

穿过了多少不离补丁的衣裳

——为我读书

有多少人在你们面前诽谤

你们却丝毫不改初衷

继续勉励我奋发向上

……

养育之恩孰能忘?

别了,姐妹兄弟

在我读书的十来年里

你们为我做出过多少牺牲

——替我把家里

繁重的家务担持

无数个春夏秋冬

始终如一

忙碌不止

在我未来的日子里

怎能将你们忘记?

别了,母校

你这个知识的海洋

自由的天地

是我成长的摇篮

你伴我度过了多少个

明媚春日

酷暑夏天

秋凉与冬寒

我的足迹

踏遍了你的左邻右舍

笑声

传遍了你绿草如茵的校园

你给我多少个良师益友

培育我度过了

幼稚的童年

引导我走上了求知欲强得少年

还使我踏入了青春的边际

沉浸于知识的乐园

教给我现有的知识

与我结下了不解的

师生之缘

你又给我造就了不少的

良知益友

使我的生活情趣盎然

互帮互学

走上了人生的旅途

同舟共济渡过了不少难关

倾心吐胆

畅谈各自志向

以及对待现实的不同观点

前赴后继地走入生活的明天

为各自的前途奋战

丰富多彩的**生活

怎能不引起我永恒的回忆和怀念?

今天,虽别了

将凭不辞辛劳的鸿雁

飞越万水千山

将私音频传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