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唐悍将》第十七章 杨雪雁离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朝出了很多描写塞外战场的诗词,从没有哪个朝代像唐朝这般那么多知识分子参军的。

是因为唐朝的知识分子最爱国吗?当然不可能,他们的参军是为了进将军幕府做幕僚,有了军功就可以托关系选保举文官还是武官了。

这种偷懒的政策就叫做军工保举。而此时的李隐正往这条道路上靠着。

然而首先李隐考虑的事情却是该往那条路走!

现在李隐找不到杨雪雁,这天大地大,他根本的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他唯一的指望只能是尽快出名,然后杨雪雁如果能够听到他的传闻,能够主动走出来见他。

边境一直不太平。有了安禄山的前车之鉴,为了有军功升官发财,边境地区各种挑衅外族制造摩擦,最后引发了小规模的战争。

这种情况下,李隐能去的地方越发的少了,他孤身一人,目标太明显,很容易被人当炮灰。

即使他武功再厉害,但是双拳难敌四手,他也没有强大到不惧任何阴谋诡计。不然武举也不会被坑。

排除了一系列唐朝将领之后,他唯一能去的地方居然只有高仙芝那里了。

高仙芝,是高丽人,所谓的高丽也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二十岁的时候就官至将军。

他不但长相与兰陵王相媲美,而且骑射很厉害,又十分骁勇善战,最重要的是他少年的时候便跟随父亲来到了大唐,对大唐忠心耿耿,即使后世对他国家归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也改变不了他在大唐半生戎马的生涯。

如今的高仙芝官至西安度护府,都知兵马使以及充四镇节度副使。

李隐此时去投靠他,定能获得重用。

高仙芝此人十分看中身边人的颜值,本身自己也长的太好看。如果有才又有颜,必然能得到的重视。据传,夫蒙灵察门下的封常清因为长的身材细瘦,而且还斜眼,脚短跋足,形象极差。高仙芝见到封常清之后,就嫌弃他长的太丑,不愿意接受他。

于是不愿意放弃的封常清屡拒屡投,屡拒屡投,搞得高仙芝不胜其烦。

高仙芝最后无奈终于接受了他,把他录取到侍从中。封常清也为高仙芝付出了汗马功劳,最终二人冰释前嫌,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所以此时李隐去投靠高仙芝,才能获得重用,施展才华。

而这个时候,与李隐交好的横塞军使郭子仪也遇到了麻烦。

安禄山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同年八月,他的堂兄弟安思顺本为河西节度使现在权知朔方节度使。

而原本的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则因为克扣士兵粮草分配失宜引发将士不满,将士以下犯上,暴打他的判官,多亏了兵马使郭子仪护着他,才使得张齐丘免遭暴打。

之后张齐丘被贬为济阴郡太守,郭子仪没有被连累就是了。不过顶头上司换成安思顺没有之前好过才是真的。

安禄山狼子野心早已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是此时的唐玄宗沉迷酒色,即使知道安禄山有野心,他也有自信安禄山抢不走他的江山,可惜这李唐万里江山,差点被战火毁于一旦。

唐玄宗直到安禄山攻进长安,自己仓惶出逃,才一遭梦碎,再加上挚爱杨玉环的背叛,让唐玄宗李隆基整个人崩溃了。

不过这个时候,安禄山的势力还没完全瓦解李唐,李唐江山依旧富丽堂皇,所有命运齿轮下的人们都在按部就班的生活。

而李隐,熟知历史的他知道太多太多,需要做的也太多太多,他必须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搁才能保护住需要保护的人。

在李隐看来,安禄山的一生就是个屌丝逆袭史。

安禄山此人,原名轧荤山,早年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安禄山后来就跟安思顺等人结为兄弟,定为安姓。

后来因为安禄山通晓六国语言,便当了个买卖人协议物价的牙郎。

后来安禄山因为某些原因,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抓住。张守珪嫌弃安禄山长的白白胖胖,想把他拷问之后乱棍打死,安禄山为了活命,决定为张守珪活捉俘虏。

张守珪暂时放了他,让他跟他的同乡史思明一起去捉俘虏。捉得到就把他提拔为副将。

没想到安禄山为了活命,拼命捉俘虏,后来因为他太过骁勇,张守珪就决定将其收做义子。从此安禄山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般,一路飘升。

安禄山为人机灵,又懂得讨好贿赂,唐玄宗身边的人都替他说好话,以至于唐玄宗对安禄山十分信任,,而他对安禄山的好感更加坚定不移了。

后来安禄山请求当了杨贵妃的养子,惹得唐玄宗十分高兴,而一高兴的结果就是唐玄宗直接让他与杨家兄妹一起结拜为兄弟姐妹。

同年十月,安禄山自请入朝。唐玄宗命令有司在昭应也就是现在的陕西临潼为他建了宅邸。

而他到了戏水也就是现在的陕西临潼东,,杨钊的兄弟姐妹都去迎接他。而且唐玄宗也为了他去了望春宫等候他。

同月,杨钊为了讨好唐玄宗假借图谶请求改名,唐玄宗赐名杨国忠。

唐玄宗不知道自己的国家正被自己一步一步的作死。他还满心欢喜,志得意满,却不知道因为他自己的自大,为自己树立无数个敌人。

而那些敌人一旦得势,将会给唐玄宗李隆基以最沉重的打击。

此时的李隐在去投奔高仙芝的路上。路上风尘扑扑不得而知。

不过,在去西北的一路上,他倒是遇到不少事情。

其中之一便是救下了王昌龄的一家。

王昌龄虽然少年从军,但是没做过多大的官,但是他的边塞诗,却是能与李白杜牧等相媲美的。

李隐途经金陵,此时的王昌龄正好被贬为龙标尉,从金陵出发去龙标。正好与李隐在一天船上,李隐需要中途改道去西北。

路上,李隐一开始不知道这个老态龙钟的人就是王昌龄。直到有一天,李隐夜里睡不着,起来在甲板上闲逛,听到有人在吟诗,这才知道这个人是大名鼎鼎的王昌龄。

两人一起古往今来的一阵乱侃,王昌龄瞬间被李隐的见解吸引了。

知道李隐因为武举没有考中,便打算去西北参军后。

王昌龄一阵唏嘘,便告诉他其实当中是有捷径可走的。

于是有了李隐想去投靠高仙芝的想法,因为以李隐的才华长相,不用多大的困难就能够提拔为侍从中,如果再立功,便是青云直上的事情。

李隐对王昌龄的提醒万分感激,因为如果没有王昌龄的提醒,走投无路的李隐可能真的只能从小兵做起了。

后来途中遇到水匪,李隐一马当先,砍杀了冲上来的水匪,救下了王昌龄的一家。

而王昌龄本来只是对李隐随手点拨一下,却没想到换来了王昌龄一家的性命,此间悲喜去却无法与人说。

于是为李隐特别写了一封推荐信给高仙芝。更是着重肯定了李隐的品行。

中途李隐下船,与王昌龄一家分道扬镳,临分别时,李隐特别提醒他,不要去亳州。

王昌龄曾问过他为什么,李隐则告诉他,天意难测。

一路上,李隐马不停蹄,终于在一个月之后赶到了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所在的幕府。

为了给高仙芝留下好印象,李隐特别洗漱打扮了一番才去见高仙芝。

但是高仙芝还没见到,却见到了历史上同样有名的诗人岑参。岑参本为岑文本的重孙,天宝三载的时候的进世,一开始只是率府兵曹参军,后来两次从军边塞,便做了高仙芝的幕府掌书记。

此时的岑参年岁不大,也不过三十多岁,正值壮年。因为长年居于边塞,所写的边塞诗最多,读起来也是豪情万丈。李隐对他的诗词也是喜爱非常。

等到高仙芝来的时候,李隐已经与岑参攀谈起来,几句话下来,两人已经十分熟络。

“李隐啊李隐,好你个李隐,我还没见到,你却几乎笼络了我身边所有的人。”高仙芝在外面听到李隐与岑参高谈阔论,一时没有出来,听到最后却是忍不住出了声,“先是王昌龄为你写举荐信,如今我的掌书记是不是也要被你拐走了?”

“小人见过高将军,小人一届白生怎么抢高将军的人呢?”李隐与岑参同时下跪。

岑参面无表情,李隐却是额头冷汗直冒。

“大人,是卑职的错,不该与李隐说太多话,打扰将军休息了,要责罚就请责罚卑职吧。”

“哼,你倒是好样的,我还没说要怎么罚你,我的掌书记倒是提前跳出来为你挡罪了,你说该怎么办为好?”

李隐额头抵在地上,抬眼只能看到高仙芝的靴子。

脑子里转了无数圈解决方法,却道,“大人,你最近是在为石国发愁吗?”

“是又如何,难道你能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